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文化與藝術 >> 文化透析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傳承千年文脈,營造和諧盛世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第四屆廣州伊斯蘭文化論壇    作者:丁俊
熱度4108票  瀏覽369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12年9月28日 17:11

——中國穆斯林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歷史重任

 

作者簡介:丁俊,博士,西北民族大學中東文化研究所所長、外國語學院及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蘭州大學伊斯蘭文化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一伊朗友好協會理事等學術兼職。主要從事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及中國穆斯林民族歷史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國家多項社科基金專案及教育部、國家民委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專案,在專業學術刊物發表論文百餘篇,出版學術論著作及譯著多部。

摘要:本文從伊斯蘭教宇宙觀、人生觀、政治觀、發展觀的角度,論述了中國穆斯林在促進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歷史重任。

關鍵字:伊斯蘭教文化傳承和諧社會


 

引言:

中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文化大國,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在中央號召全國人民致力於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如何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保持社會經濟文化的均衡持續發展,建設各民族團結互助、和合共榮的社會正義和諧社會,不但成為學術界研究的重要議題,而且成為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戰略問題,同時也是全國各族人民必當承擔的重大歷史使命。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07年6月9日我國第二個“文化遺產日”參觀中華世紀壇、觀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時講道:  “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物質性,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物質性和物質性結合在一起。物質性就是文象,非物質性就是文脈。人之文明,無文象不生,無文脈不傳。無文象無體,無文脈無魂。文化文化,文而化之,化而文之,兩者要很好地結合起來。人類文明只有代代相傳,才能不斷豐富發展;只有相互交流,才能文物化成。”溫總理強調指出,  “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幾百年、幾千年傳下來的,為什麼能傳下來,千古不絕?就在於有靈魂,有精神。一脈文心傳萬代,千古不絕是真魂。文脈就是一個民族的魂脈。今天,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文脈。我們不僅要保護,也要繼承、發揚和創新;不僅要發揚本民族的優秀文化,也要學習借鑒世界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①

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中國穆斯林少數民族也擁有自己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傳統與文化遺產。中國穆斯林的文化跨越並吸納和融合了伊斯蘭文化和中華文化兩大文化的精粹,堪稱底蘊豐厚,義理深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一彌足珍貴的文化傳統,不僅塑造和彰顯了中國穆斯林少數民族勤勞、智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而且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是五彩斑斕的中華文化大花園中一枝豔麗奪目的花朵。眾所周知,伊斯蘭教及伊斯蘭文化作為世界四大文明體系之一,傳播到中國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來,伊斯蘭教在中國傳播發展,綿延不絕。廣州是伊斯蘭教傳人中國最早的地方之一,中國穆斯林文化的千年旅程,可以說就是從這裡啟航的。今天。我們有幸在這裡共同學習,探討和瞭解中國穆斯林民族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把握其綿延不絕的文心與文脈,對於提升穆斯林少數民族的文化自覺,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建設中華各民族和而不同、合和共生的和諧文化,促進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穆斯林少數民族傳承千年的文脈真魂是:

一、認主獨一的宇宙觀

“認主獨一”是伊斯蘭教的核心信仰,也是穆斯林的宇宙觀,認為真主安拉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是獨一無二、唯一應受崇拜的主宰,永恆不滅,萬能全知,至仁至慈,超絕萬物。宇宙的運行、萬物的生滅,大到日月星辰的運轉往復、晝夜四季的更迭交替,小到一草一木的枯榮、一病一災的生消,都是真主的定奪。人的生死夭壽,禍福吉凶,無一不是真主的前定使然。真主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萬物的歸宿。

中國穆斯林先賢將這種宇宙觀表述為“既為宇宙萬有之本原,又為萬有之歸宿”的“真一”思想。王岱輿在《正教真詮》中說:  “真主止一,無有比擬,乃無始之原有,非受命之有也。” ②劉智在《天方性禮》中說:  “真者,無妄之謂也;一者,不二之稱也。”馬注在《清真指南》中進一步指出:  “太極未萌,陰陽未肇,涵萬象於先天,具眾理於元始。無動無靜,至渺至冥,色象不能喻其妙,萬物不能配其尊。見非憑目,視無不差察;聞非憑耳,聽無不聰;言非憑舌,語無不備。綿綿而無始,悠悠而無終。非從所生,亦無所生。垂造天地,長育群靈。至清至淨,無配真主。” ③“這一‘真一’本體論,顯然具有承認宇宙的統一性及宇宙規律的不可抗拒性之哲理內涵。”④

這種獨特的宇宙觀決定了穆斯林對世界的整體認識,形成了他們民族文化中獨特的宇宙生成理論,進而影響到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冥冥之中影響著穆斯林的一生,使其很難再虔誠地相信和崇拜諸如“山神”、  “地神”、  “財神”等等各種各樣的神靈,也難以成為一個純粹的物質主義者或拜物主義者,而是或多或少,總會有一種超然的精神寄託和終極關懷。即便像明代思想家李贄那樣極具叛逆精神的人,在離世時也不忘記留下囑託,要按照穆斯林的方式埋葬自己,覆命歸真。

二、兩世吉慶的人生觀

伊斯蘭教認為,人類的生活不僅有眼前的現世生活,還有死後的後世生活,只有在今世奮鬥不息,努力行善,方可獲得後世的成功。  《古蘭經》要求穆斯林要今世與後世兼顧:  “你應當借真主賞賜你的財富而營謀後世的住宅,你不要忘卻你在今世的定分。”  ( 28:  77)聖訓中也說:  “耕耘現世,如同要永生一樣;準備後世,如同明朝就要死亡。”這種人世主義和出世主義相互結合的兩世吉慶觀,是穆斯林民族文化的又一重要理念。

正是基於這種兩世吉慶的理念,中國穆斯林往往能夠曠達而積極地對待人生,既嚮往後世的成功,又注重現實的利益,在生命的旅程中努力奮鬥,不斷調適自我,把握有限,領悟無限,將信仰與生活、精神與物質、宗教與世俗有機地融為一體,成功地化解了諸如現實與理想、幸福與磨難、成功與失敗、生存與死亡等等許多人生中的重大矛盾,從而始終保持坦然處世、樂天知命、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

就以洗澡這樣的生活小事為例,穆斯林很講究衛生,注重洗澡,俗稱洗澡為“帶水”。洗澡雖說是有利於健康的世俗事務,但穆斯林遵循伊斯蘭教的禮儀,為洗澡賦予了神聖的宗教意義。他們洗澡並不是隨便一洗,而是有一定的程式。這樣,洗澡在具有健康衛生的現世功效的同時,又具有取悅真主的後世功效,在一件生活的具體小事中,將世俗性與宗教性、今世與後世結合起來。那種僅有現世功效或只為後世的事務為穆斯林所不取,諸如放貸收利或遁世苦修等。

三、樂善好施的倫理觀

 伊斯蘭文化崇尚道德,宣導敬主愛人的博愛精神。  《古蘭經》中說:  “你當以善待人,像真主以善待你一樣。你不要在地方上擺弄是非,真主確是不愛擺弄是非者。”  ( 28:  77)“真主的確喜愛行善的人。”  ( 25:  195)聖訓中講:  “我的使命就是為了完善人類的道德。”“宗教就是良好的品德。”  “你們中最優秀者,乃是你們中道德最高尚者。”中國穆斯林在恪守伊斯蘭倫理道德準則的同時,又吸收了中華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中“忠孝仁愛”、  “禮義廉恥”、  “溫良恭儉讓”等倫理思想,形成了慷慨仗義、樂善好施的倫理觀念,具體表現為誠實公正、慷慨仁慈、克己慎獨、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個人品德;敬孝父母、尊老愛幼、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互助的家庭美德;勤奮敬業、公正守信、熱情服務、樂於奉獻的職業道德;勸善戒惡、助人為樂、熱愛集體、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

在國家大力宣導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全國各族人民都有一個繼承和發揚優良的民族傳統美德的共同任務,  “而當我們提倡弘揚中國傳統思想道德中的積極內容時,對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人民來說就要重視發揚伊斯蘭教優秀道德思想,並對其做出具有時代精神的解釋,來為當地精神文明建設服務,這對改善穆斯林地區的社會風尚、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⑤

中國穆斯林始終恪守伊斯蘭教的和平仁愛之道,一向樂善好施,富有愛心,勇於奉獻。各族穆斯林本著伊斯蘭教的普善精神扶弱濟困、報效國家的善舉不勝枚舉。例如,2008年四川5.12大地震發生後,全國各族穆斯林同胞慷慨奉獻、全力救災的感人事蹟就是突出的例證。這說明,中國穆斯林對伊斯蘭教和平仁愛的普善精神的實踐始終沒有停止過,他們一定會為構建和諧社會、維護世界和平做出更大貢獻。在穆斯林敬主愛人的實踐活動中,伊斯蘭教“大愛無疆”的普善精神也一定會被更多的人所瞭解。

四、內清外潔的衛生觀

中國穆斯林十分講究清潔衛生,重視外清,追求內潔。對飲食、養身、環境乃至心靈、精神等方面都有一系列具體細緻的要求,形成了獨特的生活習性和衛生觀念。穆斯林的衛生觀首先體現在飲食方面。穆斯林對於飲食很有講究,其中許多飲食禁忌源於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對飲食有許多具體的規定,一個總原則是,一切有利於身心健康的“佳美”食物都可以食用,反之則禁止食用。  《古蘭經》中說:真主“准許他們吃佳美的食物,禁戒他們吃污穢的食物。”  (7: 157)  “禁止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非真主之名而宰殺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觝死的、野獸吃剩的動物,但宰後才死的,仍然可吃;禁止你們吃在神石上宰殺的。”  (5:3)正是由於伊斯蘭教對於飲食的要求,回族人才養成了慎食慎飲的習慣,形成了精深而獨特的清真飲食文化。

穆斯林對於個人衛生格外講究,十分重視洗浴,有大淨小淨的習慣,對衣著的整潔、環境的衛生也很注重。穆斯林不僅講求外在的衛生,更注重內在的精神衛生,在搞好外部衛生的同時,更要追求內心的純潔和心靈的健康,達到外清內潔的相互統一。在穆斯林內清外潔的衛生觀念中,任何外在的衛生講究實際上都與內在的精神追求密切聯繫在一起。有段聖訓說:  “刷牙能夠清潔口腔,取悅真主。”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這種清潔觀甚至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連經濟活動中也不例外,財產達到一定額度是,要抽出2.5%的財產作為施捨,濟困扶貧,即交納“宰卡”  (天課),  “宰卡”是淨化、純潔、洗滌的意思,即通過這樣的善舉,淨化財產,進而淨化心靈,達到內清外潔的境界。

五、自強不息的生活觀

中國穆斯林各民族對待生活豁達大度,樂天知命,順境中不驕不躁,逆境中不屈不撓,體現出一種剛正不阿、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滿懷希望、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這種生活觀的形成,同樣深受伊斯蘭文化和中華文化兩大文化的深刻薰陶。

伊斯蘭文化中有一個重要理念叫做“吉哈德”,本義是“能力”、  “努力”、  “奮鬥”的意思。作為一個精神理念,指穆斯林為提升和實踐自己的信仰、保衛自己的信仰、生命財產不受侵犯而進行的全身心的一種努力和奮鬥。其內涵不僅包括戒除私欲、修身養性的自律精神,而且包括見義勇為、捍衛正義的社會責任感和抵禦外侮、擔當國難的愛國精神。

中華文化同樣宣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的奮鬥精神,強調“修己安人”的社會責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這種貫穿於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戰鬥精神和犧牲精神,與伊斯蘭文化中的“吉哈德”精神異曲同工,都是極富東方文化品質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之魂。  “這種剛健有為的民族性格和人生價值取向在中國穆斯林中得到了充分貫徹和體現”⑥,塑造了他們自強不息、勇敢樂觀的生活態度。  “在國難當頭或民族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他們總是表現出義無反顧的抗爭精神,衛國保族,決不苟且偷生,圖磚瓦之全。”⑦

中國穆斯林這種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生活態度,是在長期的歷史磨難中鍛造出來的,  例如,作為中國穆斯林重要組成部分的“回回民族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經歷著動盪的歷史年代,在複雜的民族關係和艱難的社會環境中生存、發展,特殊的歷史條件造就了整個民族艱苦創業、自強不息和堅韌不拔的個性,以嶄新的精神面貌活躍在中華大地上,對祖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當前,回族人民正與漢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道,努力發展民族經濟,普及文化教育,提高民族素質,在改革開放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大道上共同奮鬥著。”⑧

中國穆斯林這種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生活態度,是在長期的歷史磨難中鍛造出來的,  中國穆斯林一直在極其複雜和艱難環境中謀求生存和發展,歷經無數坎坷和磨難,這一艱難的奮鬥歷程,鍛造了他們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民族性格。

六、中正和諧的社會觀

伊斯蘭文明帶給人類的首要資訊是和平、公正和平等。伊斯蘭文化宣導和平,追求和平,維護和平,  “伊斯蘭”一詞的含義就是“順從真主、追求和平”,穆斯林愛好和平,就連他們的問候語“賽倆目”也是和平、平安的意思。伊斯蘭強調人類要和平共處,維護和平是全體人類的共同職責,人類大家庭的所有成員,各個民族和國家,要和衷共濟,互助友愛,不可相互為敵,相互欺壓,相互侵害。公正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沒有公正,就沒有和諧。  《古蘭經》中說:  “真主的確命人公平、行善、施濟親戚,並禁人淫亂、作惡、霸道。”  ( 16:  90)  “你們當為正義和敬畏而互助,不要為罪惡和霸道而互助”  (5:2)

 伊斯蘭文化宣導中正之道,強調寬容和諧,反對狹隘極端,穆斯林要不偏不倚,謹守中道,  《古蘭經》中將穆斯林民族稱為“中正的民族”,聖訓說:  “最優美的事是中正之事”。伊斯蘭文化歷來強調諸如今世與後世、天啟與理性、精神與物質、個人與集體、家庭與社會、權利與義務等之間的中正平衡。伊斯蘭文化認為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大到自然界日月星辰的運轉,晝夜四季的往復更替,小到一個人身心的健康發展,無不和諧平衡,井然有序,自然界一旦失去和諧,就會發生天災,人類社會失去和諧,就會人禍不斷,人體失去和諧,就會百病纏身。

伊斯蘭文化不僅強調人與安拉、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強調人與大自然的和諧,認為自然是人類的鄰居和朋友,而不是人類的敵人,不可肆意掠奪自然。先知穆罕默德深情地說:“這是吳侯德山,我們愛它,它愛我們。”伊斯蘭不僅教導穆斯林敬主愛人,而且要憐山惜水,熱愛自然。伊斯蘭教認為,人類不僅同宗同族,是一個祖先的後代。人類肩負著替真主代治大地的使命,這一崇高職責使得人類生命具有了神聖性,享有不可侵犯的尊嚴,不分民族、種族、膚色、血統、語言、階層、貧富的不同,民族與民族、國王與庶民、男人與女人、富豪與貧民之間,沒有生來高貴者或低賤者,也沒有背負任何原罪,人人生而純潔,在真主面前一律平等。人類應當互相關心和愛護,聖訓中說:  “自己飽食而他的鄰居卻饑腸轆轆的人不是穆民。”這裡的“人”和“鄰居”並不限於穆斯林,而是包括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全體人類。中國穆斯林在恪守伊斯蘭教的這些重要理念的同時,還吸收了中華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和“中庸之道”,形成本民族中正和諧的社會觀,認為“四海之內皆兄弟”,強調齊家睦鄰,與人為善。在包括廣州在內的許多都市,穆斯林總能與其他民族和諧相處,共同營造最多姿多彩的城市文化。

七,與時俱進的發展觀

 伊斯蘭文化有一個重要特徵和歷史傳統,就是“創制”  (伊智提哈德),這是伊斯蘭文化的一種自我更新機制,也就是文化創新。伊斯蘭文明綿延發展千百年,很大程度上就是有賴於這種與時俱進的文化創新機制。中國穆斯林繼承和發揚了這種文化傳統,在穆斯林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中,成功地開展了“創制”工作,無論是先賢胡登洲創設經堂教育、王岱輿著書立說,還是馬堅教授等現代學者的譯經著文,無論是明清之際的“以儒詮經”活動,還是20世紀中國穆斯林的新文化運動,都是穆斯林學者秉承伊斯蘭文明宣導創制的傳統而開展的文化創新活動,是民族文化史上的壯舉,建樹不凡,意義深遠。這些艱苦的“創制”工作,旨在使伊斯蘭文化適應中國不斷變化的新環境,適應中國社會的發展和變革。著名穆斯林學者馬堅先生曾經對這種與時俱進的創制工作有過形象地解釋,早在1926年,馬先生擔任家鄉魚峰小學校務主任,他在推進教學改革時指出:人要隨季節的變化而增減衣服,否則就要傷風感冒,甚至患大病,  “隨機應變”是真主給予我們的“恩賜”。

縱觀中國穆斯林民族文化發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出,歷代賢哲,正是遵循伊斯蘭文化“創制”這一“運動”原理,堅持與時俱進,不斷進取,把握時代脈搏,不斷開展艱苦的創制工作,致力於中華多元文化體系中穆斯林民族文化的建設和創新。而且,這些活動的意義還不僅僅局限于伊斯蘭文化的建設和創新方面,從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視閾中看。乃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豐富、發展和創新,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的形成和發展進程中,在中外文化的溝通和交流方面,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而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八、愛國愛教的政治觀

中國穆斯林是中國人,因此,愛國主義是中國穆斯林與生俱來的民族品質。同時,中國穆斯林又不同于一般的中國人,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這個傳統觀念的核心就是伊斯蘭教,就是認主獨一的宇宙觀和兩世吉慶的人生觀,因此,愛教也是各族穆斯林的民族品質。愛國與愛教相互統一,不可分割,就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愛教必然愛國,因為伊斯蘭教要求穆斯林熱愛自己的家園和祖國,要建設和保衛自己的家園和祖國。對家園和祖國的侵犯,就是對信仰的侵犯,對家園和祖國的漠視,也是對信仰的漠視。

然而要恰當地處理好愛國與愛教的關係,並從理論的高度予以析明,卻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先賢王岱輿明確提出了“真忠正道”的政治觀,認為“夫忠於真主,更忠於君父,方為正道,因其源清,而無不清矣。”⑨“忠君”的實質是愛國。  “王岱輿的‘真忠正道’政治觀,是中國穆斯林在歷史上始終和祖國保持一致的思想認識基礎,是自元以來數百年間回漢兩族人民緊密團結,互相依存的民族關係反映在理論上的積澱和昇華。……從歷史上看,中國伊斯蘭教自植根中國後,先在實踐中解決了‘二元忠誠’問題,但在理論上的解決,卻自王岱輿始。毋庸置疑,妥善解決這個問題,對維護祖國統一,確定回族在統一國家中的地位,搞好民族團結,都是有深遠意義的。”⑩自王岱輿以後,歷代穆斯林學者秉承愛國愛教的傳統,並在理論和實踐的不同層面不斷深化和提升這一思想,使之成為了穆斯林同胞長期傳承的優良傳統。

正是基於愛國愛教這一重要政治理念,在歷史上,每當中華民族處於危亡之際,穆斯林同胞莫不與各民族人民一道並肩作戰,保家衛國。特別是在中華民族反抗三座大山的壓迫、追求民族解放的歷次革命運動中,廣大穆斯林少數民族同胞始終恪守“愛國是信仰的一部分”的訓導,與全國各族人民並肩攜手,浴血奮戰,譜寫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凱歌。左寶貴鏖戰東海,抵禦倭寇;馬福祿抗擊八國聯軍、血灑正陽門;馬本齋率領回民支隊打擊日本侵略者;王靜齋、時子周阿訇發起成立“中國回民抗日救國協會”,號召抗戰;虎嵩山阿訇寫出阿拉伯語、漢語祈禱詞,譴責日本侵略,祈禱抗戰勝利;馬松亭、達浦生阿訇奔走海外,宣傳抗日;馬良駿阿訇在新疆號召抗戰,抗戰勝利後,又積極致力於新疆的和平解放,等等,都是中國穆斯林愛國主義精神的光輝篇章。

縱觀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出,愛國愛教的精神在中國穆斯林的各種重大活動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只是在不同時代所體現的具體形式有所不同而已。穆斯林同胞愛國愛教的精神是一以貫之、綿延不絕的民族精神,體現了中國穆斯林各族人民的國家觀念,其出發點和著眼點,並不僅限於維護自己的民族傳統,更在於有報效祖國、共建中華文化、振興中華民族的崇高目標。

結語:

上述幾點就是中國穆斯林生生不息、傳承千年的文脈,是伊斯蘭教在中國本土化進程中形成的中國穆斯林彌足珍貴的文化傳統。事實上,中國穆斯林民族文化的核心理念遠不止這些,還有諸如尊師重教、崇商重農等許多重要理念。中國穆斯林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形成的歷程,既是中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相互交流和吸收的過程,也是伊斯蘭文化逐步實現本土化和中國化的過程。

今天,在考察民族傳統文化形成的歷史軌跡,探究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涵時,應當清楚地認識到,更好地繼承和弘揚民族精神,傳承千年文脈,堅持和發揚與時俱進、愛國愛教的時代精神與愛國情懷,努力提升中國穆斯林少數民族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不斷開展文化創新,與全國各族人民共創中華民族“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的和諧文化,為建設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是時代賦予中國穆斯林各民族的歷史重任,這一點,恐怕也是廣州市民宗局及伊協組織本次學術活動的宗旨所在。

最後,謹以如下短句結束我的報告:

蕃客來華競爭先,駐唐留宋不思還。踏浪梯山無所懼,敬主愛人有真傳。懷聖光塔佇千年,文脈不絕傳北南。美美與共各民族,和諧盛世肩並肩。不當之處,敬請指正,謝謝!


①  華社(記者李斌):溫家寶、李長春參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2007年6月9日。

②  王岱輿:  《正教真詮清真大學希真正答》(餘振貴點校),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頁。

③  馬注《清真指南》  (郭璟、孫滔、馬忠校注),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9~280頁。

④  馬建春:  《各民族共創中華》(西北卷下冊),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頁。

⑤  馬賢:  《弘揚伊斯蘭教的優秀道德傳統,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中國穆斯林》1999年第4期。

⑥  馬宗寶:  《多元一體格局中的回漢民族關係》,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頁。

⑦  馬宗寶:  《多元一體格局中的回漢民族關係》,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頁。

⑧  高發元:  《回族文化史》序(馬興東、納文匯著),雲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⑨  王岱輿:  《正教真詮清真大學希真正答》(餘振貴點校),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8頁。楊懷中、余振貴主編:  《伊斯蘭與中國文化》,寧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398~399頁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TAG: 伊斯蘭 和諧 文化
頂:165 踩:195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2 (947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36 (994次打分)
【已經有1807人表態】
480票
感動
408票
路過
398票
高興
521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