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人生與社會 >> 正教本質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人們怎樣說伊斯蘭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伊斯蘭之光    作者:伊斯蘭之光
熱度3208票  瀏覽278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08年7月13日 13:17

奉普慈仁慈真主尊名(開始)

  啟示給穆罕默德(願主賜福給他)的伊斯蘭教,是先前各種宗教的延續,而且是達至最完美境界的宗教。因此,伊斯蘭教不受時代所限,是全人類的宗教。伊斯蘭教的地位是有昭著的事實支持的。第一,現存由啟示得來的宗教經典中,沒有一部像古蘭經那樣,保存其受啟示時的形式和內容。第二,其他的宗教,都不能給世世代代各行各業的人提供使人信服的指引,但伊斯蘭教是賦予全人類的宗教,提供基本指導,去解決人類種種問題。況且,伊斯蘭教經歷一千四百多年的考驗,有深厚潛力為人們締造理想的社會,正如它在真主的最後一位使者穆罕默德聖人(願主賜福於他)昔日領導下所建立的社會一樣。

  穆罕默德聖人的物質條件極度貧乏,但他卻能贏取最頑強的敵人,使他們皈依伊斯蘭教,這實在是個奇蹟。偶像崇拜者、盲目追隨祖先遺教者、挑撥部落衝突者、侮辱人性尊嚴者和引起血腥仇殺者,在伊斯蘭教和它的聖人穆罕默德的指引下,變成了最有紀律秩序的國家。伊斯蘭教開拓了人們的精神領域,廣闊了人類尊嚴的視野,向人們宣示,正義是檢驗功績和榮譽的唯一標準。人性是不變的;伊斯蘭以適合人性和任何時代的基本法律和原則,為人類塑造了社會、文化、道德和商業活動。

  可惜得很,對伊斯蘭教早期這樣卓越得成就,西方基督教徒不單不肯以誠懇得態度去理解,反而視伊斯蘭是一種對立的宗教。在十字軍東征的年代,這種傾向變本加厲,他們寫了大量文章,去誣衊伊斯蘭的形象。如今現代學者們開始認識伊斯蘭的真正本質。他們果敢和客觀的言論,有力反擊那些自詡為嚴正的「東方通」所妄加於伊斯蘭的攻訐。

  我們謹在此引述一些非穆斯林學者對伊斯蘭的言論。他們都是極負盛名的學者。真理無須人們為它辯護。不過,長久以來伊斯蘭都蒙受惡毒的評擊,以致一些開明而客觀的思想家,對事情亦覺混淆不清,不辨是非。因此,我們希望下文所引述的言論,有助於促使人們對伊斯蘭做出客觀的評價。

  甘儂泰勒於一八八七年十月七日在和化咸頓教會會議宣讀的演詞。本段由艾諾引自「伊斯蘭的傳播」一書第七十一至七十二頁。(Canon Taylor, Paper read before the Church Congress at Walverhamton, Oct. 7, 1887. Quoted by Arnond in The Preaching of Islam pp71-72)

  「伊斯蘭教以勇敢剛毅取代僧侶制度。它給奴隸帶來希望,給人類帶來兄弟般的情誼,並對人性的基本事實加以承認。」

  沙路貞尼‧納杜講授「伊斯蘭的理想」見「沙路貞尼‧納杜言論集」一六七頁。一九一巴年在馬德拉斯出版。(Saronjini Naidu. Lectures on "The Ideals of Islam" See Speeches and Writings of Sarojini Naidu, Madras, 1918 P. 167)

  「公義是伊斯蘭教最奇妙的理想之一,因為當我讀古蘭經時,發現了充滿活力的生活原則;那並非是些什麼神祕莫測的教條,而是合乎人情道德的規範,適用於全世界人類的日常生活。」

  迪‧利斯‧奧拉利著「十字路上的伊斯蘭」第八頁。一九三二年在倫敦出版。(De Lacy O'Leary Islam at Crossroads. P. 8 London, 1923)

  「然而,歷史清楚地告訴我們,傳說中穆斯林瘋狂地橫掃世界,持著利劍強迫被征服者接受伊斯蘭,是歷史學家屢犯的一個非常荒謬絕倫的無稽之談。」

  吉比著「伊斯蘭何去何從?」第三七九頁。一九三二年在倫敦出版。(H.A.R Gibb Whither Islam London 1932, P. 379)

  「但伊斯蘭對人類的貢獻還不止此。它畢竟比歐洲更接近真正的東方,而且有一種優良的傳統,那就是各族之間能互相諒解和合作。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其他的社會,能如此成功地融合眾多不同背景的種族,使人們得到同等地位和機會。伊斯蘭就是這樣,它有能力使一些明顯地互不相容的種族和傳統和平共處,和衷共濟。若想東西方社會從對抗變為合作的話,必須有伊斯蘭出面幹旋。歐洲對東方關係的種種問題,在伊斯蘭手中都有解決的方法。如果他們團結在一起,和平的希望便大為增加。但如果歐洲拒絕跟伊斯蘭合作,便無形中把它讓到對方的懷裡,其結果對雙方都是災難性的。」

  簫伯納著「真正的伊斯蘭」第一卷81936號。(G. B. Shaw The Genuine Islam Vol. 1, No. 81936)

  「我時常都極之推崇穆罕默德所創立的宗教,因為它充滿了活力。在千變萬化的社會裏,我總覺得伊斯蘭是唯一具有同化力量的宗教。因此,不論在什麼年代,它都能使自己極具吸引力。我曾仔細地研究過穆罕默德的生平,他確然是個非比尋常的人。以我個人的見解,他並不是反基督。他實在應被稱為人類的救星。我相信如果一個像他那樣的人,能在現今世界執掌政權的話,他會成功地解決許多問題,給人們帶來極需的和平與快樂。我曾經預言穆罕默德的信仰,會被將來的歐洲所接受。事實上,今日的歐洲已漸漸開始接受這個宗教。」

  湯恩比著:「文明受考驗」第二○五頁。一九四八年在紐約出版。(A. J. Loynbee Civilization on Trial P. 205 New York 1948)

  「穆斯林之間不分種族的態度,是伊斯蘭一項偉大的成就。事實上,當今世界正渴求這種伊斯蘭優點的傳播。」

  本段引自史達德所著:「伊斯蘭--所有先知的宗教」一書第五十六頁。該書在巴基斯坦的喀拉蚩出版。(A. M. L. Stoddard, quoted in Islam--The Religion of All Prophets P. 56, Begum Bawani Waqf, Karachi, Pakistan)

  「在人類歷史上,伊斯蘭教的興起,誠屬一樁令人驚訝的盛事。伊斯蘭在一個從前不為人注意的土地和民族崛興,在一個世紀之間,已傳遍半個地球。它瓦解諸帝國,推翻創立已久的宗教,改造各種族的靈魂,建立整個伊斯蘭的新世界。

  我們越仔細研究伊斯蘭的發展,就越覺得它是個不尋常的宗教。其他宗教都是慢慢擴展,痛苦掙扎,後來還要依靠改信這些宗教的君主強大力量的協助,才能得到最後勝利。基督教要倚賴康斯坦丁大地,佛教要靠阿育王,而拜火教(亦稱祆教)要靠波斯王賽魯士。每位君主都以他們的世俗權力扶持他們改信的宗教。伊斯蘭教則並非如此。伊斯蘭教始源於人煙稀少的沙漠,在一個歷史上鮮為人知的遊牧民族中發展起來。它沒有強而有力的人物支持,但又要面對物質條件豐厚的強敵,然而它卻能奇蹟地勝利進發,在三兩世代之間,伊斯蘭火紅色的新月形旗幟,由庇里牛斯山脈(在法、西兩國邊境)飄揚至喜瑪拉雅山脈,從中亞洲的沙漠飄揚到中非的沙漠。」

  愛德華‧蒙達著:La Propagande Chretienne et ses Adversaries Musulmans一八九○年於巴黎出版。本段由艾諾改自「伊斯蘭的傳播」第四一三至四一四頁。一九一三年在倫敦出版。(Edward Montet: La Propaganda Chretienne et ses Adversaries Musulmans Paris 1890 quoted by T. W. Arnold in The Preaching of Islam London 1913)

  「廣義而言,伊斯蘭基本上是一個理性主義的宗教。從語源和歷史角度來說,所謂理性主義是指一種制度。在這種制度下,宗教信仰必須基於合理的原則,而這些原則又能確切應用在這種制度上。無可否認,許多教義和神學制度,甚至許多迷信行為,例如崇拜聖人,以至使用念珠和護身符等,都嫁接到穆斯林信條的主幹上。儘管先知穆罕默德的教導,後來發展得變化多端,但古蘭經始終是基本出發點。伊斯蘭教徒一直都以莊嚴、隆重和純潔的態度,去宣示"真主獨一無二"這個教義。他們這種堅信不移的態度,是其他宗教難以比擬的。伊斯蘭這個基本教義高度傳真,而闡釋它的方法又是那麼自然簡單,傳教者熱切的信念,又能為它提出多方面的證明,凡此種種,都說明了穆罕默德的宣道者成就大業的原因。"真主獨一無二"這一信條是那麼的簡潔,完全沒有神學上晦澀難明的地方,因而普通人也很容易明白理解。預料這個信條將有神奇力量,打進人們的心靈;事實上它亦已然具有這種力量。」

  孟甘穆利‧偉特:「今天的伊斯蘭和基督教」第九頁,一九八三年倫敦出版。(W. Montgomery Watt: Islam and Christianity Today London 1983 P. IX)

  「我不是一般的穆斯林,雖然我希望我是一個"降服給真主的穆斯林"。我深信在古蘭經和伊斯蘭的其他義理裏,蘊藏著廣博的神的真理,那是我和其他西方人有很多仍要學習的東西。在各種宗教爭鳴底下,伊斯蘭是強大的對手,肯定能為明日的唯一宗教奠定基礎架構。」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TAG: 伊斯蘭
頂:130 踩:163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06 (787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36 (683次打分)
【已經有1444人表態】
391票
感動
331票
路過
355票
高興
367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