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伊斯蘭歷史 >> 伊斯蘭在中國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中國伊斯蘭教經堂教育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    作者:網絡轉載
熱度7431票  瀏覽1178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09年2月27日 17:38

  中國伊斯蘭教傳統教育制度。因此種教育在清真寺內舉行,故亦稱寺院教育。其宗旨是傳授經學知識,培養講學經師和從事宣教及率眾舉行宗教活動的宗教教職人才。經堂教育系源於中世紀阿拉伯伊斯蘭國家清真寺內“麥德萊賽 Madrasah”(即宗教學校)的教育傳統,後在中國結合私塾特色形成的教育制度。為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陝西伊斯蘭教經學家胡登洲(1522~1597)所開創。他有感於教內“經文匱乏,學人寥落,既傳譯之不明,複闡揚之無自”,遂“慨然以發明正道為已任”,在自己家中招徒授業,講經論道,培養了眾多有才學的弟子,從而開創了經堂教育的艱辛歷程。其後這種形式的教育逐步發展、形成為以清真寺為場所的經堂教育制度,世代相傳,延續至今。

  經堂教育分為兩部制:

        (1)小學部,亦稱經文小學,一般招收6~7歲兒童入學,主要教習初級阿拉伯語拼讀和宗教常識。教師多由寺內“二阿訇”擔任,也有現任開學阿訇擔任的。其課程有:1.阿拉伯語字母發音及拼讀,由教師將阿文字母表寫在牛肩胛骨上或硬紙片上,稱為“黃本”,學生照此念誦背記,達到能拼音會讀經文。2.《凱裡邁》(Kalimah)。即基本宗教信條,要求反復拼讀原文,領會老師口譯意思,稱作“編凱裡邁”,系對各種拼音方法的綜合運用與對學童進行宗教信條的基本訓練。3.《亥聽》。即《古蘭經》選讀本,要求達到熟練地背誦,以為禮拜誦唸和為以後誦讀整本《古蘭經》打下基礎。4.《凱赫甫》。即《古蘭經》第18章,共110節經文,學會帶韻誦讀,供以後參加有關的宗教活動誦唸。5.《乜帖》。系阿拉伯語、波斯語的各種拜中念詞和禱詞,為初級宗教知識的普及讀物,變稱“雜學”。小學部只進行宗教知識和啟蒙教育,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入學、退學自由,不分班次與級別,也不規定年限,一般需3~4年時間。學習期間年齡大的學生可參加禮拜、封齋,但不參加對外的宗教活動。學完上述課程後,自願深造且具備條件者,可升入大學部深造。

        (2)大學部,亦稱經文大學,即進行系統的宗教專業教育和道德陶冶,入學手續較簡便,一般在主麻日的聚禮後,由小學老師及主管鄉老領學生到開學阿訇面前去“接經”,舉行拜師和開課儀式後即為入學。學生被稱為“海裡凡”或“滿拉”,可以取得禮拜纏頭(即戴斯塔爾)資格,享受“供養”(即助學金),參加對外宗教活動,接受穆斯林邀請料理宗教事務,成為經堂教育主要的培養對象。但各地自由擇師“投學”以選攻某門專業課者居多。經文大學的主要課程有:阿拉伯和波斯兩種語文的經典,學波斯語經典稱為“過法爾西”。在全部課程中,波斯語經典課程,因地區不同所佔比重多少不一。開設課程分為基礎課與專業課兩大類,基礎課有阿、波語語法學、修辭學、邏輯學3門,基本上沒有宗教內容。在此期間,學員的宗教知識與修養,主要是通過日常的宗教生活實踐與阿訇的言傳身教去培養。專業課包括《古蘭經》及經注學、聖訓及聖訓學、凱拉姆學、教法學、蘇菲哲學和古典宗教訓諭性文學等課程,為各地經堂教育的必修課。採用的課本有13種,通稱為“13本經”;1.(連五本》,共5卷,為阿拉伯語詞法、語法的基礎課本。2.《遭五·米斯巴哈》,為阿拉伯語中級語法課本,系《連五本》的詮釋。3.《滿倆》,又名《舍萊哈·卡非耶》,為阿拉伯語法的理論課本。4.《白亞尼》,系阿拉伯語修辭學課本。5.《阿戛伊德》,又名《阿戛伊德·奈賽菲》,為認主學課本,有楊仲明的《教心經注》和馬堅的《教典詮釋》漢譯本。6.《舍萊哈·偉戛業》,系哈乃斐學派的教法著作(共4卷),有王靜齋阿訇的《偉戛業》漢譯本(節選)。7.《海瓦依·米諾哈吉》,波斯語語法學名著,中國學者常志美著。8.《虎托布》,系對40段聖訓的波斯文注釋,側重于宗教道德修養,有李虞宸阿訇的《聖諭詳解》漢譯本。9.《艾爾白歐》:波斯文本,系對另外40段聖訓的注釋,側重于人生哲理。10.《古洛司湯》,波斯語文學著作。中國流傳頗廣,有王靜齋的《真境花園》漢譯本。11.《米爾薩德》:波斯文本,著重講解蘇菲派修身養性,認主、近主之道的哲學著作。有伍遵契的《歸真要道》漢譯本。12.《艾什阿·萊麥阿特》,為波斯文的蘇菲主義理論著作,有舍起靈的《昭元秘訣》漢譯本。13.《古蘭經》,參照各種經注通講全經。現代,有些城鎮的大寺經堂教育還設有漢語和普通文化課程。大學部的修業年限也不固定,一般需要6~7年時間,在學完上述課程後,經講學阿訇鑒定認可、管事鄉老同意,方可“穿衣掛幛”畢業,才有資格應聘到各地清真寺擔任開學阿訇或任教。

  經堂教育一貫重視德育,講求“知”、“行”並進,其培養目標,《經學系傳譜》總結為;(1)有學有傳:苦志力學,學有所成,並掌握言傳身教、傳道授業的教育思想與教學方法。(2)有德:潔身自好,循規蹈矩,有較高的品德修養與操守。(3)有言;既能言教,且能著書立說。(4)有守:甘於貧困,堅持純正信仰,致力於宗教教育事業,矢志不渝,富於追求“兩世富貴”的情操。明末清初一批著名的伊斯蘭經師和學者,如馮養吾、海巴巴、常志美、舍起靈以及馬德新、馬伯良等,都是經常教育培養出的傑出人才,他們的學識、德行及貢獻,至今為各族穆斯林所追念。

  經堂教育在各地發展演變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中心和特點,早期有:(1)以馮養吾、張少山為代表,以精研細講凱拉姆學、《古蘭經》注為特點的陝西派。(2)以常志美、李延齡、舍起靈等為代表,以講授阿、波文13本經並注重蘇菲哲學見長的山東派。(3)以馬德新、馬聯元為代表,以改進經堂教育、主張阿、漢經書並授為特點的雲南派。(4)清末和民國初期,在西北地方形成了以河州(今甘肅臨夏)為中心並以通講《戛最古蘭經注》、《米什卡特·麥薩比哈聖訓集》、《宗教學科的復興》等大部頭經典為特點的河州派。(5)新疆地區的宗教教育,大多屬小型分散的私塾形式,大清真寺附設有獨立的“麥德萊賽”(即宗教學校),在教學形式、講授內容及管理方式上都具有該地區的民族特點。辛亥革命前後,穆斯林中的宗教學者和留日學生提出了“教育普及和宗教改良”的主張,各地在經堂教育基礎上,先後創辦了一批新式宗教學校和師範學校。1909年在北京牛街創辦的京師第一兩等(初等、高等)小學堂,1925年創辦的成達師範,1927年創辦的上海伊斯蘭師範,1928年創辦的四川萬縣伊斯蘭師範等學校,為培養具有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經書兩通的人才開闢了道路。中國伊斯蘭教育隨之步入了現代歷程。

  經堂教育是中國穆斯林創辦的一種帶有中國特色的宗教教育形式,它對於培養經學人才及宗教教職人員和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隨著經堂教育的發展而興起的經堂語與“小兒錦”,則是中國穆斯林對中國文化與阿拉伯文化的親和交融所作出的歷史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人民政府的關懷與支持下,各地相繼建立了9所高等伊斯蘭教經學院,專事培養愛國愛教、具有較高宗教學識文化和道德素養的中青年宗教教職人員,以解決中國伊斯蘭教所需合格的後繼人問題。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經堂教育基本宗旨的繼承與發展。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頂:282 踩:374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42 (1627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14 (1627次打分)
【已經有3521人表態】
955票
感動
843票
路過
815票
高興
908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