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文化與藝術 >> 文苑綠地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伊斯蘭文化的縮寫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本站原創    作者:思 杭
熱度4041票  瀏覽589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09年6月17日 11:05

伊斯蘭文化的縮寫

                                  ——兼評《不要憂傷》(全譯本)

 

        近讀沙特學者阿伊德·哥爾尼著、孔德軍譯,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新書《不要憂傷》(全譯本)[以下簡稱《全譯本》],感覺很不一般。單從書名看,這似乎是一本幫助人們治療心靈創傷、求得心理平衡的哲理性通俗讀物,但深入全書文字細細讀來,其文化內涵卻不遜於一部《古蘭經》疏議。伊斯蘭文化的精華就薈萃在《古蘭經》中。所以我將《全譯本》喻為「伊斯蘭文化的縮寫」,該不算是小題大做吧?正如《全譯本》「再版序言」中講的:「伊斯蘭的本質是幫助人類減輕內心的痛苦,解除思想的束縛,建立和諧社會。」《全譯本》不但握准了伊斯蘭的本質,且深刻而通俗地疏解了《古蘭經》精神--伊斯蘭文化的精粹。

        「優秀的文化在精神實質上總是有一定的相通之處。」國際穆斯林情報科學家與圖書館學家大會理事會中國首席理事喜文華先生這話說得太對了。對此,可以在《全譯本》中找到多出印證。

        在第一章裡有這樣的說法:

        理智和教法都要求人們處世公正,不能懦弱或粗暴,也不能過激或消極。誰想追求幸福生活,誰就應該控制情緒,無論喜怒哀樂,都要中正為懷。因為處事過分,就是虧待自己。中正主義者是多麼優秀啊!因為伊斯蘭就是根據這個準則而降世的,生活也基於一個公正的根本。

        在第二十九章裡,有一節的節名就叫「中和」 ,它說了下麵一番話:

        中和是真主指示的道路……在中和的生活中,中和的拜功是使人幸福的因素之一:即你要遵循適中的方式,禮拜不宜過多,否則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當然更不能撇棄禮拜;在花費財產時也要中和,既不能揮霍,也不能吝嗇,而使自己陷入狼狽和尷尬之中;性格方面也要中和,既不尖酸刻薄,也不過度仁厚,既不大喜也不大悲 ,既不歸隱避世,也不過分入世。

        在第三十章,也是最後一章,有這樣的話:

        最好的生活狀態是持中的,既不是那種使人飛揚跋扈的暴富,也不是可能使人喪失信念的貪婪。

        主張中和的話語在《全譯本》的其他章節中隨處可見,限於篇幅,不再贅述。從上可以看出,伊斯蘭哲學的中正主義和中和之道精神與先秦儒家哲學的中和之道精神不但是相通的,而且是吻合的。先秦儒家經典《禮記·中庸》篇裡有更加完整和更高層面上的中和之道話語: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不僅僅是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係時的要求,它還是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甚或是整個宇宙萬物和諧共處的企驥。其目標之高遠,既涵蓋了中正主義,有超越了中正主義。

        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寶庫中,一定會有伊斯蘭文化的積澱,並閃爍著它的光輝。伊斯蘭文化作為人類三大傳統文化之一,早已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人所共知的。中華56個民族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就是建立和諧社會,這也是《全譯本》的中心思想。但是,實現社會和諧乃至人類整個地球生命的大和諧,確定理想和目標只是事情的第一步,萬里長征更在過程之中。《全譯本》告誡人們「不要憂傷」,這是著眼於過程的考慮。與目標相比,過程更有意義。憂傷自然是不利於和諧的。憂傷緣起於心態失調。《全譯本》援引心理學家卡爾·麥甯閣博士《人與自身的鬥爭》一書並忠告人們:

        麥甯閣博士不是要告訴你如何避免焦慮,而且要讓你瞭解一些驚人的事實報告:焦慮、緊張、埋怨、恐懼,甚至報仇思想等不良情緒對人身心的危害。我們可以從這些章節中總結出一個明顯的經驗,在面臨困境的時候,我們應該有一個良好平和的心態,冷靜樂觀的態度。

        「良好平和的心態」,這正是建立和諧社會所需要的。然,要人人都能如此,真是談何容易。中國當代社會學家費孝通教授在17年前就指出:

        21世紀是個危險的世紀。目前導致大混亂的民族和宗教衝突充分反映了一個人類心態失調的局面,世界正在進入一個更大規模的戰國時代。

        以小見大,道理是一樣的。過分的憂傷不能及時調整,情緒一旦失控,心態必然失調,極有可能扭曲人性。人性一旦扭曲,危險的事情就在眼前。費先生的忠告早已被中東和平進程的艱難境況一再證實。為此,我在拙作《犯罪的人性解讀》中提出一個良好的願望:

        擁有世界人口1∕5信徒的伊斯蘭教,在一些國家居於國教地位,廣大穆斯林兄弟散居在世界廣大地區,可以說凡有國家存在的地方就有穆斯林的足跡,他們對所在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古蘭經》的譯者、北大著名回族教授馬堅先生所言:「憑著這部《古蘭經》,穆罕默德在23年之中把一盤散沙的阿拉伯人鑄成一個堅強的民族。憑著這部《古蘭經》,阿拉伯民族在百年之中解放了亞非歐三州上被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所奴役的幾百萬人民。後來,他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引起了歐洲各國的文藝復興。」世界各國的穆斯林兄弟如都能團結在《古蘭經》教義的旗幟下,相信對當今和未來世界的和諧會做出大貢獻,這將是人類一大幸事。

        今天通讀了《不要憂傷》(全譯本),不禁勾起了對這段文字的回憶。我想以此作為解讀本書的一點感悟,與廣大喜愛本書的讀者共勉。

        這本書在體例上很有點像《古蘭經》的語錄體風格;文字表達頗有詩性,言簡意賅。想讀《古蘭經》的朋友,怕讀不懂它深奧的經文,就不妨先讀《不要憂傷》(全譯本),它可以幫您解決難題,將您順利地引進《古蘭經》中。


作者簡介:思 杭 ,國家級編審,《讀者》出版集團資深文學評論家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TAG: 伊斯蘭 書評
頂:160 踩:187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15 (968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16 (965次打分)
【已經有1761人表態】
473票
感動
434票
路過
424票
高興
430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