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伊斯蘭歷史 >> 伊斯蘭在中國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香港回教簡史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香港中國回教協會四十週年特刋    作者:馬逢達哈芝
熱度7304票  瀏覽3822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09年12月11日 15:04

 哈芝馬逢達撰寫

哈芝張廣義教長及長老補充資料

 

        「回教」是中國內地在解放前對伊斯蘭教的舊稱。正確的名字應以古蘭經第三章第十九節為準。按照經文記載,『安拉』所喜悅的宗教的確是伊斯蘭教。由於港、澳、台及其他東南亞地區華裔人士習慣上仍稱伊斯蘭教為回教,本文亦採用此沿用的稱謂。

 

香港的穆士林人口

        根據官方統計數字,香港在1985年共有545萬人,一般估計,信仰回教的穆士林不會超過5萬,其中,華裔教胞約共3萬,佔總人數70%,大部份是廣州、上海、南京、北京、雲南、廣西等地人士。外籍穆士林約一萬人,他們多來自印度、馬來西亞、孟加拉和伊朗等國家。巴基斯坦籍穆士林大約有5千,餘下來的是外籍穆士林和華裔教胞通婚所生的後代,即俗稱『土生』的人士。

 

回教的傳入

        回教是從東南亞各地傳人香港的。十七世紀中葉,清順治七年 (公元165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船隻抵達香港,隨船而來的,不少是印度籍穆士林商人和海員,他們成為最早踏足這個島嶼的穆士林。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4月19日,英國派遺六艘汽船首次強行在香港停泊,船上的海員,大部份由在印度孟買、加爾各答和孟加拉等地招募的穆士林充任。其後這些海員部份登陸在港定居,他們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便開始流傳下來。

        及後,清政府在1841年將香港割讓給英國,從那時起,香港逐漸演變成為英國在遠東的重要港口。而被英國派遣前來香港工作的士兵和海員當中,有不少是信奉回教的,他們有些把家眷從原籍接來香港定居,有些卻和本地華裔教胞通婚。此外,更有不少穆民從鄰近地區(例如廣州、肇慶等地)前來香港經商謀生,居住在香港的穆民人數便從那時起開始逐漸增加。這些在香港開埠初期便已抵達的穆民更在港九各地興建拜主的地方―清真寺,標誌着回教在香港的發展。

 

香港的回教社團

        居住在香港的穆士林由於國籍和語言不同,分別組成不同的回教社團,以加強彼此間的聯繫和展開日常的宗教活動。到目前為止,香港共有十個主要回教社團,它們當中,有些更在策劃宗教活動之外,兼負責管理全港五座清真寺,四問禮拜殿和兩處公共墳地。以下是各回教社團的簡介:

 

        (1)  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是香港華裔穆土林最早成立和人數最多的回教團體。該社遠在1918年已獲香港政府批准立案註冊,至1927年正式完成社團註冊手續,目前社址在灣仔陳東里七號。博愛社自創立以來,除致力於回教宗教事務之外,更積極推廣文教和羣眾福利服務。由該社開辦的學校包括幼稚園兩間,小學及中學各一間,而轄下的中學更是全東南亞唯一的伊斯蘭英文中學。

         (2)  香港中國回教協會---原名香港中國回教文化研究會,於1938年成立,至1949年重新辦理社團登記,並改名為香港中國回教協會,白潔之先生是回協的創辦人之一,他是一位熱心的宗教工作者,備受社員敬仰。白老已於1985年因病歸真,終年85歲。另一位創辦人劉就先生仍然健在!已達97歲高齡。

        回協會員全屬華裔教胞,歷年以來,協會本身對推動愛國愛教工作不遺餘力,協會亦是香港社團中最早表態效忠祖國的團體。除不斷組團和安排穆士林回國參觀外,協會並由1959年起出版『回民通訊』。這是一份不定期刊物,目的在於宣揚教義,反映會員生活動態與及報導信奉伊斯蘭教各族人民的信息和成就。香港中國回教協會對香港和國內的穆士林都有很大的影嚮力。

 

        (3)  香港回教婦女會---成立至今已有36年歷史,會員包括不同種族的穆士林婦女。婦女會和其他回教社團保持緊密的聯繫,除與其他回教社團合作舉辦宗教活動外,並經常發動會員為教內外人士提供社會福利服務。康樂活動方面,該會經常在愛羣道清真寺舉辦武術、舞蹈訓練班,供會員加入,接受鍛練。

 

         (4) 香港伊斯蘭聯會---在二十世紀初成立,由從印度次大陸及馬來西亞等地來港經商或工作的穆士林所創辦。大部份在香港的回教團體都是這個聯會的團體會員個人會員包括印度、馬來西亞、中國,香港土生及其他國籍人士。聯會財力較其他回教社團雄厚,故設有多項獎學金及教育慈善基金,協助穆士林子弟進修。轄下的馬達五圖書館是香港貯藏有關伊斯蘭教書籍最多的地方,而香港回教信託基金總會更是港澳兩地清真寺和回教墳場的管理中樞。

 

         (5) 香港國際伊斯蘭教協會---這是一個由不同國籍穆士林在十多年前發起的組織。平素活動較少,除每年間中舉辦一些國際性宗教活動外,主要是參加學術性會議和負責與工商界穆士林保持聯絡。

 

        (6) 香港回教信託基金總會---該會由各回教基金會聯合組成,經費主要來自香港伊斯蘭聯會,主要工作是管理港澳兩地的清真寺、墳場和老人院。

 

        (7) 香港伊斯蘭教青年會---於1973年成立,會址設在愛羣道清真寺八樓,經常舉辦及邀請不同種族穆士林參加各類宗教學術講座,過去在港召開的亞太地區或國際伊斯蘭研討會或夏令營均由該會負責策劃一切。

  

        (8) 香港印度穆士林協會---1924年成立,有會員約一千人,平素活動較少,是十九世紀末隨英軍前來香港的印籍穆士林士兵、商人、文職人員所發起的組織。

  

        (9) 香港巴基斯坦穆土林協會---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地而治之後由居港巴籍穆±林所發起的組織,於1950年成立,據稱現有會員近一萬人。

 

        (10) 香港達吾德.布哈里協會---會員不多,主要是香港穆士林什葉派中伊斯梅利運動的成員,這個協會的會員都是伊朗籍商人和他們的僱員,對外活動極少。

 

清真寺和禮拜殿

        香港目前共有五座清真寺,歷史最悠久的是回教清真禮拜總堂,創建於1870年,及後在1915年由印度籍罕智穆罕默德愛沙卡、伊利也斯重建。該寺位於港島中環些利街,伊瑪目張廣義總教長,於一九三七年由穗應騁到港任職至今。

        九龍清真寺位於九龍彌敦道,創建於1896年,並曾於1902年重修。至1980年因受地鐵工程影響須拆卸重建,至1984年5月11日落成重開,全部工程耗資2600萬港元。重建後之九龍清真寺設備完善,可供2千多人同時做禮拜,現任伊瑪目為巴籍戴益普教長。

        愛羣道清真寺全名為艾馬爾清真寺暨伊斯蘭中心,於1981年9月14日落成啟用。該寺位於愛羣道40號,由於政府於1976興築香港仔隧道時需要收回位於黃泥涌道回教墳場部份墳地,在全港穆土林據理力爭的情形下,乃將愛羣道40號地段撥出供回教團體建造清真寺,作為補償。該寺現任伊瑪目為包承禮教長。

        柴灣清真寺位於柴灣回教墳場之內,建寺的目的是因為方便前往掃墓的穆士林在該處禮拜,所以沒有專職阿訇。

        赤柱清真寺位於港島南端的赤柱半島,主要是供駐守當地的外籍穆士林軍警禮拜之用。

        除了上述五座清真寺外,一些社團、學校及軍營為了方便穆士林五時禮拜,均附設禮拜殿,計有:中華回教博愛社禮拜殿,伊斯蘭英文中學禮拜殿,達吾德.布哈里協會禮拜殿和粉嶺軍營禮拜殿等。這些禮拜殿只作平日禮拜用,每週主麻聚禮及每年兩次會禮均在各清真寺舉行。

 

回教公共墳塲

        黃泥涌道回教公共墳場於19世紀時即已啟用,至1989年4月25日止,共葬有墳墓5858穴。墳場內原有清真寺一座,因興建接連香港仔隧道天橋而遭拆卸,香港穆士林遂利用政府在愛羣道補償的地段興建愛羣道清真寺作為代替。

 

        柴灣回教墳場於1963年8月啟用,由於政府收回九龍何文田回教墳場地段,遂改闢柴灣回教墳場作為替代。

 

香港回教社團及穆士林與內地的關係

        香港回教社團和穆士林跟內地清真寺和國內教師向來都保持著傳統的友誼和血親或姻親關係。香港清真寺的阿訇,多數是由廣州的教長應聘擔任。省港兩地遇有突發事件,兩地穆士林親友亦必義不容辭,以身相助。近三十年來,絕大部份香港回教社團均曾組團回國訪問,以了解國內穆士林的生活實況。遠的不說,1987年包承禮教長就曾應上海伊斯蘭教協會邀請,率團訪問上海、南京、揚州等地。

 

        1988年9月12日,國務院宗教局邀請中華回博愛社、香港中國回教協會、香港回教婦女會、香港伊斯蘭教青年協會等主要負責人,由脫維善先生率團回國訪問北京、蘭州、甘肅、青海及臨夏回族自治區。

 

        此外,香港熱心教胞更經常捐款協助國內回教機構,足見兩地穆士林實存著深厚的友誼。

 

(摘自《香港中國回教協會(1949-1989)四十週年特刋》第35-40頁)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TAG: 歷史 香港
頂:304 踩:293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35 (1590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29 (1547次打分)
【已經有3570人表態】
971票
感動
814票
路過
861票
高興
924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