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信仰與功修 >> 朝覲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東南亞到麥加海上朝覲古路

熱度4184票  瀏覽592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10年10月25日 17:29

數百年來﹐生活在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嶼的穆斯林﹐每年堅持不斷奔赴麥加去朝覲﹐粗略估計有數百萬人﹐但是極少見到有文字記錄的書面報道或學者對東南亞穆斯林在歷史上朝覲的研究專著。  如今有一位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東南亞歷史教授埃利克‧塔格里科佐博士(Dr﹒ Eric Tagliacozzo)正在撰寫一部研究東南亞殖民時期偷渡和走私的專著《1865至1915年間東南亞鬆懈邊防的偷渡和走私狀況》。 當年佔領東南亞的英國﹑西班牙和荷蘭殖民主義軍隊在海上實行封鎖﹐阻止當地人出國尋求抗戰援助﹐或走私商品﹑藥材貿易和進口武器。  在這部尚未問世的著作中﹐只有四頁關於東南亞穆斯林十九世紀期間躲避殖民地政府監視奔赴麥加朝覲的狀況。 全書有四百頁﹐但這四頁使他費盡心機﹐因為他說﹕“如果不記述早期的朝覲﹐這部書將失去完美的價值﹐但是找不到任何東南亞穆斯林朝覲的文獻記錄﹐只能從殖民政府關於監視偷渡和走私的檔案中查到一些蛛絲馬跡。”

他在收集資料的階段發覺﹐東南亞地區在歷史上的朝覲是極其重要的內容﹐“朝覲活動涉及到那個地區居民的文化發展和文明的演變”﹐因此專為這四頁內容﹐他利用工作的一年學術休假到東南亞各國就地採訪﹐收集第一手資料。  在這一年間的整整四個月﹐他揹負著行囊﹐訪問了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新加坡的許多地方﹐如海島漁村和古老的清真寺﹐採訪對朝覲有過見聞或經歷的老人﹐直接同八十多位知情人交談。  從這些豐富的資料中﹐他發現朝覲是一個人類文明發展的奇跡﹐一千多年來一直在促進不同地區和不同人種的文化交流。 因此﹐他決心在這部書完工之後﹐再化三年的時間﹐寫一部東南亞穆斯林朝覲歷史的專著。

上個月﹐他在康奈爾大學舉行的一場東南亞歷史學術講座中說﹐朝覲是那個海洋文化闖向大海﹑突破殖民者封鎖的主要形式。 例如在馬來西亞﹐民間有一個習俗﹔他們平常把日常生活剩餘的錢(金銀幣)用羅望子果實的香水清洗之後﹐塞進糯米團裡保存起來﹐為以後朝覲作籌備。 他說﹕“穆斯林為了積累朝覲的路費﹐從勞動果實中慢慢積累﹐各地都有不同的方式。”

海島的穆斯林﹐對朝覲的慾望和熱情﹐是任何武力都無法阻擋的信仰力量﹐不懼大海的怒濤﹐只信賴真主。 有一位菲律賓的女子告訴他說﹕“她在印度遇到從中國走出的朝覲者﹐他們一路爬山越嶺﹐搭便車﹐行走了三個月﹐才走完一半的路程。”

一名從蘇門答臘來到麥加的印度尼西亞青年﹐他從來沒有看到過印度婦女華麗的披紗“莎麗”。  他站在路邊觀看一個印度婦女禮拜﹐沙特警察走過來﹐拿著警棍﹐要把他送進監獄。

許多馬來人說﹐在他們的家鄉只聽說過非洲人是黑色人種﹐從來沒有看見過﹐但到了麥加之後﹐他們第一次親眼看到了非洲黑人穆斯林﹐同他們一樣誦讀《古蘭經》和禮拜。

在他的採訪中﹐經常提出同樣的一個問題﹐如“你們是否在麥加發現有種族歧視現象﹖”  對這個當今世界很普遍的現象﹐對於穆斯林很陌生﹐所有的回答都說“否﹗”  由此證明﹐伊斯蘭文明不存在種族歧視的問題。 他們只是說﹐在繞行克爾白擁擠的地方﹐東南亞一帶的人身材矮小﹐有釭5c多不利﹐但得到週圍人的照顧和謙讓﹐而不是歧視。 許多馬來婦女發現﹐阿拉伯人缺少男女平等﹐他們的傳統不如馬來人在家庭中尊重女子。 她們說﹕“在我們家鄉的穆斯林﹐是不許可那樣對待婦女的。”

朝覲的聖地有許多習慣接待國外朝覲者的地方﹐對馬來語和印度尼西亞語很熟悉﹐因為他們是朝覲的常客﹐而泰國人說話比較困難﹐很少有人會說泰語。  他們曾經遇到過一個從馬來西亞去朝覲的華裔盲人﹐他對各種語言有敏銳的識別能力﹐會說許多國家的語言﹐他為當地人當翻譯。

 一名馬來婦女﹐今年60多歲﹐曾經兩次朝覲。  第一是在1951年﹐她十歲那年﹐第二次是在十年前。 在1952年之前的朝覲沒有航空服務﹐都是乘坐輪船從太平洋到印度洋﹐又從亞丁灣進入紅海﹐在吉達港登陸。  海上航行二十天到一個月﹐十分辛苦﹐天氣炎熱﹐缺少飲食﹐經受狂風暴雨巨浪滔天的顛簸﹐旅途上經常發生患病和死亡。  在行船時死人﹐都實行海葬﹐把屍體清洗之後用白帆布包裹起來﹐投入大會。   塔格里科佐教授說﹕“從東南亞到麥加﹐是一條固定的海上之路。  數百年來﹐年年朝覲絡繹不絕﹐每條船上都有屍體投入大海。 整個一條海底都鋪滿了朝覲者的尸骨。 大多數人都擁擠在狹窄的艙位內﹐翻身的空間都沒有。”

他說﹐從古代到現代﹐朝覲的旅行都存在著貧富差距。 乘坐輪船時﹐同一條船上有不同等級的艙位﹐如今乘飛機﹐也根據票價分等級。  新加坡的富商或文萊的達官貴人﹐他們在麥加居住在五星級賓館﹐而一般貧窮的朝覲者﹐住集體招待所。  現代朝覲都乘坐飛機﹐許多航空公司為朝覲航線參與激烈競爭﹐泰國尤其猛烈﹐所以許多馬來人過境到泰國去乘飛機﹐可以買到特別廉價的機票﹐但服務質量不保險﹐也難免其中有欺詐。  塔格里科佐教授採訪了一位八旬高齡的泰國穆斯林老太太﹐這是她第二次朝覲。 教授問她﹕“害怕嗎﹖”  回答說﹕“我還怕甚麼﹖  我巴不得在麥加歸真。”

他在採訪中﹐觀察到凡是到麥加朝覲的穆斯林﹐心情都十分平靜﹐他們都在精神上經歷了一次錘煉﹐淡薄名利和私慾。  一位菲律賓的學者說﹐富人不熱衷於朝覲﹐而多數貧窮的穆斯林﹐平常積攢小錢﹐希望多次去朝覲﹐因為他們每次朝覲回來﹐精神上感到特別富裕﹐收穫很大。 一個老人說﹕“我從朝覲回來﹐感到渾身乾淨﹐一身輕鬆﹐沒有了任何負擔。”

塔格里科佐教授說﹕“在我的採訪中﹐無數次聽到在朝覲中的神奇傳說。 許多人在麥加的人群中見到早已死去的人。”    許多人都堅持證實﹐他們親眼見到了已故的人。  有些是親屬﹐有些是朋友或鄰居﹐不限年齡﹐也有當地德高望重的名人﹐這些人都已死去許多年﹐他們的身影和面容會在朝覲的人群中出現。  也有人報告說﹐據他們所知﹐許多病入膏肓的人﹐朝覲之後﹐恢復了健康﹐重病不治而癒﹐多數人相信是因為在麥加喝了滲滲泉水產生的奇效。

教授說﹐他請教過心理家﹐怎樣解釋朝覲者所目睹的奇跡。  他得到的解答是﹐“不能說他們是在說謊﹐因為麥加在他們心目中太神聖了﹐是必然發生奇跡的地方。 他們所想象的人﹐突然會出現在他們眼前﹐同他們的精神狀態有關﹐例如高度認真﹐心情緊張﹐身體疲勞﹐懷有極高的心願。 這些都可能是因素。”

塔格里科佐教授說﹐他深入東南亞民間進行採訪﹐不是一切都很順利﹐他作為美國人曾遭遇過許多次敵視﹑拒絕和懷疑﹐充份體會到美國人在穆斯林世界很不受歡迎。 許多人直言不諱地說﹐他們美國人對穆斯林很惡劣﹐給世界穆斯林兄弟帶來無窮災難和戰爭。  他從這些被訪問的穆斯林那裡體會到﹐朝覲是人間絕無僅有的神奇旅行﹐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無數人用生命向渺茫的大海走去﹐為了接近真主﹐達到精神上的最高追求。  他說﹐朝覲使人們“從心底裡如痴如狂﹐奮不顧身。 這就是一件了不起的美好的事。”

 

(阿里編譯自Hajj Histories﹕Stories from Southeast Asian Pilgrims by Angilee Shah)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TAG: 朝覲
頂:199 踩:197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2 (911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53 (869次打分)
【已經有2008人表態】
553票
感動
457票
路過
482票
高興
516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