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伊斯蘭歷史 >> 人物春秋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永遠的陳克禮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本站原創    作者:張維真
熱度6661票  瀏覽1180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12年1月05日 16:58

 二、立足現實的宗教觀

 陳克禮對伊斯蘭信仰和思想的論述,‘打破了傳統信仰學(或凱拉姆學)中的文字遊戲和繁文縟節,擺脫了一些現實中並不存在的信仰問題的糾纏,而直面他自己和那個時代的穆斯林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和文化挑戰。“人是理性、感情兼具的動物,思想是人類獨有的特質:由思想產生信仰,由信仰發出力量。所以,信仰是幸福的動力,是生活的結晶,是促使人類不斷前進的發動機,是領導社會繼續繁榮的指南針。”這是他所翻譯的《回教信仰基礎》譯者序的一段話。在這裡,你看不到對中世紀一些信仰問題沒完沒了的闡述,也看不到對真主屬性的人為的複雜定義,而是寥寥數語,用時代的通俗語言,去闡釋信仰與信仰的載體——人——的關係,以及信仰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而且,關於思想的來源,陳克禮沒有停留於人們對它的不同定義,而是把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到思想的性質這一更重要的問題上:“我們    無論說思想是由高度的物質發展而來的也好,是由主觀意識反映出來的也好,反正思想非一切動物所共有,而只是人類的專有品。”思想“非人力所能製造,非人力所能言傳,非人力所能改變。”“思想完全產生于偉大真主的創造。”在陳克禮看來,萬物中只有人類是有思想的,由思想產生信仰,由此組成人類的整個歷史。因此,“每個民族,不管是文明的,落後的,強大的,弱小的,統統都是有信仰的,而且統統都是有宗教信仰的。”那麼,有些思想和主義聲稱不信宗教,又是怎麼回事呢?陳克禮認為,人類無一例外,“不是有狹義的純宗教信仰,就是有廣義的准宗教意識;不是有定型的宗教儀式,便是有潛在的宗教思    想……不是有宗教之名,便是有宗教之實。”(12)

 陳克禮對宗教的廣義理解和闡釋,使我想到西方一位哲人的話:人類有過沒有城廓的歷史,卻絕對找不到沒有廟宇的歷史。改奉伊斯蘭的奧地利作家穆罕默德·阿薩德認為,在貌似沒有宗教信仰的許多西方人那裡,其實存在著一種活生生的宗教,這就是金錢崇拜和名譽崇拜,這一宗教的教堂就是集團公司、銀行、歌舞廳等,這一宗教的主教和牧師就是財團的老闆、歌星、球星等。我國學者程世平在《文明之源:論廣泛意義上的宗教》一書中甚至認為,毛澤東的“人心改造”、“靈魂深處鬧革命”等理論其實是一種宗教情結,姑且不論大躍進和文革的悲劇性質,單就其對數億中國人的影響以及當時人們對它表現出的無以復加的    狂熱和虔誠而言,毛澤東其實是扮演了一個通常由宗教領袖扮演的角色。因此,把文革稱作“造神運動”是恰如其分的。文革之後雖然沒有了領袖崇拜,但歌星崇拜、球星崇拜等卻將前者取而代之,由此用一個新詞“追星族”來稱呼這一龐大的崇拜群體。 宗教耶?世俗耶?名稱無關緊要,關鍵是它們都有了陳克禮所指出的“不是有定型的宗教儀式,便是有潛在的宗教思想,”“不是有宗教之名,便是有宗教之實。”從有增無減的“追星族”,到無處不在的金錢欲、名利欲等現實,我們不僅對這位思想家在半個世紀前的哲學論斷肅然起敬。當代伊斯蘭思想家穆罕默德·庫特蔔(1919-)的觀點與陳克禮如出一轍:人類就其本性而言是需要崇拜的,你不可能把一個人從“崇拜”轉移到“不崇拜”; “崇拜”與“不崇拜”之間沒有選擇的餘地。你只能把他從一種崇拜轉移到另一種崇拜。一個人如果崇拜的不是造物主,他肯定在崇拜造物主以外的人或物。

一般人對宗教的看法,不外乎認為它是不近人情、不食人間煙火,特別是馬克思“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鴉片”的觀點在文革時期的中國不脛而走,誤解的鴻溝深不見底,即便是穆斯林的子弟也對自己的宗教缺乏足夠的信心。這時,陳克禮在他的名著《從穆罕默德看伊斯蘭教》中打破了傳統的思維模式,在中國歷史上幾乎第一次提出“從穆罕默德看伊斯蘭教”,而不是從已經異化了的一些穆斯林,或教內的一些傳奇故事及教外的曲解去瞭解伊斯蘭。“穆罕默德看到一般宗教都是走極端的、繁難的、機械的、死板的。……為了拯救封建統治下的人們,便用寬大政策,漸進方法,不偏不倚,因時制宜,因人制宜,處處合乎人情,時時給人方便……”伊斯蘭又是怎樣“處處合乎人情,時時給人方便”呢?“穆聖傳教,是由近而遠的,由淺入深的,……反對任何形式的無內容的八股文與‘教條主義’。……禁酒一事,《古蘭經》告訴我們,穆聖是經過三個時期的。為什麼呢?因為酗酒已成為阿拉伯人普遍的罪行,年久代遠,根深蒂固,牢不可破,假設不顧客觀事實,一次嚴禁,不但不能徹底有效地戒除,反而因此引起更大的麻煩。”在陳克禮看來,伊斯蘭的現實性與中和性緊密聯繫在一起,“有些人,抱獨身主義,終身不結婚,不生子;有些人,則妻妾成群,荒淫無度。前者的害處,是人類絕種;後者的害處是蹂躪女權。伊斯蘭鼓勵結婚,延綿種族:同時,限制無條件的多妻,規定原則上是一夫一妻,遇到特殊情形時,可以有限的多妻。”對於金錢的態度也是不偏不倚,“人們對理財之道,有的是視錢如命,一毛不拔……有的是視錢如土,浪費無度。伊斯蘭則教我們講求經濟,勤儉節約,用金錢于正路,既不吝嗇,又不揮霍。”中和性又意味著給人方便,不給人困難,“小淨與大淨,是禮拜的先決條件。在平時,我們必須照辦。但是,如果是有病的人,或找不著水,或天氣過於寒冷,或怕水裡邊埋伏著害人的東西,或者沒有汲水的工具等不利人的意外事故,都可以用土代淨,以減少困難。”陳克禮的筆下,作為神聖儀式的禮拜也充滿人情味,“有困難的人禮拜時,怎樣舒服怎樣作,採取任何形式都行。如跪禮、坐禮、走著禮甚而用頭部指點。”即使貌似清心寡欲的齋戒也是如此,“齋戒,素常無故時,按時來封,如果我們有病,或外出,或年邁,或女人月經、分娩等情由,可以變通,或異日補封,或濟貧,以贖其罪。”禁止食用的東西,也以人的利益為轉移,因為顧命是主命,“凡是有細菌,給人傳染病的,妨礙衛生的,都在被禁之例。如猛禽毒獸、性情惡劣的動物及傷身的食品等。但真到了食物斷絕或被敵人逼迫無奈的時候,為了顧性命起見,可以用少許的。”(13)陳克禮在闡釋伊斯蘭的這些人性化、生活化的內容時,總是引述大量《古蘭經》和聖訓的證據來證明它,而決不信口開河。以便讓讀者明白那是伊斯蘭原有的理念和思想,與那些人為的呆板教條和飄渺理論大相徑庭。

與那些因襲盲從、墨守陳規的人不同,陳克禮認為,“伊斯蘭的一切法條,都是有目的性、有道理的,我們不要拘泥於法文的形式,而忽略其原意。”陳克禮的這一觀點,與伊斯蘭史上的著名學者完全一致。古代伊斯蘭思想家伊本·蓋伊姆就指出,伊斯蘭的一切律例都旨在實現人的利益和幸福。如果擺事實、講道理是人性的需要,那麼,對於深受唯物主義影響的人群尤其如此。與時代同呼吸的陳克禮十分清楚這一點,所以他的著作及觀點始終從伊斯蘭的智慧、哲理和奧秘出發,與人們的天性和理性對話,而決不用故作驚人的故事和神話來折磨人們。“我們對每一個‘侯昆’(教律),都要來一個‘為什麼’,我們弄清楚伊斯蘭的每一點事都是有目的的,都是有理由的,都是利益人的,這樣我們幹著才有興趣,才能號召更多的人來行教門。不講真理,不講正經事,光說捕風捉影的神話是不行了。”(14)有了這一中和性和目的性原則,陳克禮縱橫馳騁,廣泛涉及穆斯林中有爭議的許多問題,包括可否紀念穆聖的誕辰、穆斯林死後可否轉錢或轉經、禮拜中起指與否、站殯禮(者那則)脫鞋與否,等等。陳克禮指出,這些“都是無關宏旨的末節問題,大家因該彼此讓步,眼光看的大些,摒棄本位思想,去掉唯我、義氣、面子等種種顧慮,根據《古蘭經》、聖訓和教法的真精神,加以公平合理的調和,以免無謂的糾紛和外人的恥笑,(應該)顧全大局,共求進步。”(15)

對理解和實踐聖訓方面,陳克禮抨擊教條主義和字面主義,提倡用理性和智慧去挖掘聖訓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我們對聖訓也要分開輕重,不能以為一點與聖訓不一樣,來世就得不到搭救,不能進天堂。因為聖訓分宗教的與習慣的,前者我們奉行不背;後者照行更好,幹了有賞,不幹無妨。如穆聖吃飯用手抓,不用筷子,我們大可不必。”(16)對於一些提倡回歸《古蘭經》、聖訓的人所強烈批判的“異端”( Bidah),陳克禮冷靜地說:“我們對於異端不要認為凡是穆聖沒幹過的,都是異端,都當進火獄。因為穆聖時代一切簡單,現在較複雜的多了,所以必須產生出許多新的事情來。凡是對宗教、對人民大眾不利的事,當然是異端,應受處分;如果新創的事,對宗教、對人類,都有百利而無一弊,這便是善美的異端。這不但不受處分,反而還得安拉的獎賞,如合理的聖會,及現在各種新發明。”對於一些人對異端不加區分、一律批判的作法,陳克禮與他們探討說:“假如我們不研究,硬說穆聖沒幹過的,都是壞的異端,都使不得,那麼,二十世紀的穆斯林,尤其是中國的阿訇們每天真不知幹了多少異端了,那怎麼辦呢?穆聖用各式各樣的傳教方法,吸收教外人紛紛進教,越傳信的人越多。我們現在的方法,是不信教的人永遠不信教,把信教的人推出圈外,這種越傳越少最後光剩你一個人進天堂的辦法,只有失敗有何用呢?”(17)從這些洋溢時代氣息的文字中我們不難發現,與注重直覺入神、天人合一等抽象理念的清代一些學者相比,陳克禮更注重伊斯蘭的現實性和人性化內容。因為“宗教的物件是人,有人才有宗教,宗教應當是利人的,利人的才能興旺,害人的必定滅亡。”現代中國穆斯林需要的,也許正是這種立足現實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而不是抽象到只有神秘主義才能看懂的理論。

陳克禮的《從穆罕默德看伊斯蘭教》寫於1950年,距今六十年之久,但他當時的許多思想,特別是他提到的伊斯蘭的“中和性、簡易性、目的性”,解決穆斯林之間分歧時使用“求大同存小異”原則,等等,與當代伊斯蘭著名思想家優素福·格爾達威(1926-  )等不謀而合。2010年年底,格爾達威為代表的中東伊斯蘭學者來中國西安參加“中阿學者論壇”,有人稱之為“格爾達威把中正思想帶到中國”,其實,中正思想或有些學者所稱的中間主義,早在半個世紀前即出現在中國思想家的著作中,這個思想家便是陳克禮。不過;由於世界越來越面臨極端思想的侵擾,對伊斯蘭中正思想的宣導迫在眉睫,於是以格爾達威為領軍人物的中正思想在中東乃至世界範圍內大受歡迎,成為遏制極端乃至恐怖現象的有效良方。從這個層面去看,陳克禮不僅是現代中國最早提出中正思想(他所稱的中和思想)的思想家,而且也是伊斯蘭世界中正思想的先驅之一。隨著中國和世界日益面臨極端主義思想的挑戰,陳克禮及其中正思想必將越來越受到思想界乃至中國社會的重視。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頂:277 踩:312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23 (1575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27 (1524次打分)
【已經有2973人表態】
809票
感動
698票
路過
690票
高興
776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