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穆斯林資訊 >> 港臺新聞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走進灣仔陳東里七號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中國民族報    作者:馬建福
熱度3256票  瀏覽262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12年7月05日 16:10

位於灣仔陳東裡7號的中華回教博愛社

 

認同是一種具有無限力量的東西,可以左右人的價值趨向,可以讓人依此作為精神的寄託。5年前來香港,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第一天沒有找到清真食品,餓著肚子過了一天。當晚饑腸轆轆難以入眠,只好坐起來打開電腦,尋找香港穆斯林、餐廳和清真寺。當我在網路上找到清真寺和餐廳的簡介時,頗為激動,一天沒有吃東西和擔心這樣下去可能難以堅持的憂慮頓時煙消雲散。讓我尤為興奮的是,香港不僅有穆斯林,而且還有華人穆斯林社區。華人穆斯林的社區中心位於香港灣仔陳東里7號,讓我更多了幾分期待,因為這裡就是香港華人穆斯林宗教社團中華回教博愛社的駐地。

按照地圖所示,我坐火車到了紅磡站,換乘城市巴士,來到鵝頸街橋,順右手走進去,牆上懸掛著綠色月牙和五角星牌子的地方,就是陳東里7號。熟悉伊斯蘭文化的人,自然會明白這個標誌的象徵意義。一棟紅色大樓,牆面上大大地寫著“中華回教博愛社”幾個字,旁邊是英文標誌。大樓門口是極具伊斯蘭建築風格的穹窿門樓,旁邊用阿拉伯語剛勁有力地書寫著“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的字樣,總體呈現出多元文化下的伊斯蘭特徵和穆斯林的文化符號。一種猶如回到故里的自信和認同,使我毫不矜持地推門而入。幾位工作人員各自忙碌,我先主動道一聲“賽倆目”,他們便知這是自家兄弟,彼此介紹一下,寒暄幾句,然後繼續忙碌。

我提出想看看樓上樓下的格局和設置,熱情的秘書說,都是自己人,上去看吧。說著,她指了指大廳一角的桌子上的書說,那些都是有關博愛社的,有興趣就去翻閱一下。我順手拿起一本頁面泛黃的書,上面寫著“中華回教博愛社建社40年特刊”,綠色封面上嵌套了博愛社大樓的外景。翻開稍有褶皺的扉頁,上面寫著博愛社的建社背景和經歷40多年的歷史過程。後面是不同時期博愛社委員會的成員名錄、簡介、活動照片和博愛社成員對不同事情的記述。看到這些,我一下子陷入濃郁的閱讀興趣當中,有些難以釋手。見我站著閱讀,博愛社秘書走過來,示意我坐下慢慢讀。

19世紀末,香港在英國殖民者的統治下,成了一個多種族群、多元文化交流互動的地方,來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帶著來自故土的濃郁文化,自由地展現和表達著各自的身份。那時候的香港,雖然華人穆斯林的蹤跡稀少,不過濃郁的伊斯蘭文化在印度穆斯林的承載和傳播下,已經落地生根並開始生根發芽。據博愛社特刊記載,一戰前後,南粵一帶如廣東肇慶、番禺的許多回教徒,在戰爭的推拉下,走過羅湖,來到香港另謀生路。這些先行而來的人開始在灣仔跑馬地和尖沙咀一帶活動,後來在灣仔安家立業。華人傳統中的幫帶和穆斯林之間的兄弟姐妹情分,使他們成了內地穆斯林的投靠之地,也逐漸形成了位於今天博愛社社址的華人穆斯林社群。

逃難而來的人,人生地不熟,他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找清真寺,找自己人。先行而來者已經在灣仔站穩腳步。每每有人遠道而來,他們不僅安排食宿和組織大家一起堅守伊斯蘭教信仰的主命,還幫他們找工作,想辦法讓這些人在一起共同生活。日積月累,越來越多的人逐漸聚集起來,他們起初在一個穆斯林的家裡做禮拜,直到1917年建立了首個香港華人穆斯林的精神社區——中華回教博愛社。

自此之後,香港華人穆斯林有了一個固定的宗教實踐和日常生活的公共場所。為了華人穆斯林信仰的承接與傳遞,他們加強與廣東廣州、肇慶、番禺甚至廣西、雲南等地的聯絡,邀請阿訇來香港開學講經。幾十年來發生的事情,都似乎就在昨日。博愛社特刊上記載著這樣感人的事情:形成社區的華人穆斯林,為了促進一代代人不忘信仰,他們組織辦學,並且一家一戶地上門拜訪,要求穆斯林家庭的子女不僅接受學校教育,還接受宗教教育。就是在這樣的方式下,香港穆斯林才一代一代薪火相傳,沒有因為在都市的繁忙和現實社會的華麗而放棄精神支柱。為了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終,博愛社執委會專門舉辦老年會,慰問和照顧生活有困難的長輩。當年的組織者今天雖然只在墳頭留下了一些墓碑,但是他們曾經的付出的確在華人穆斯林群體中有口皆碑。就是因為那些一心為了宗教,為了華人穆斯林的延續與承接的人,才有了今天香港華人穆斯林依然明晰可見的宗教團體和社區。

華人穆斯林在香港走過的歷程,艱辛中有著苦澀,苦澀中有著甜蜜,甜蜜中有著飽滿的精神。翻閱特刊,歷史脈絡中記錄著華人穆斯林因為自強自立而沒有被淹沒在都市的繁華中。如今的中華回教博愛社在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和博愛社的楊秘書長進行了一次討論。

楊秘書長說,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就加強與內地穆斯林的交流與互動。香港回歸之後,華人穆斯林在愛國愛教的基礎上,繼續加強穆斯林孩子的教育,通過辦學和日常活動增強彼此的認同、互動和交往。為了讓華人穆斯林在香港也有一定的聲音,博愛社組織和聯絡成立香港六大宗教座談會。在促進穆斯林文化方面,博愛社專門拿出資金,在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成立了穆斯林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邀請世界各地的學者來香港進行有關穆斯林社會和伊斯蘭文化的交流,為香港人更多客觀地理解伊斯蘭教搭建了一個良好平臺。不僅如此,博愛社還加強與內地的交往。博愛社慈善基金會成立了研究生獎學金計畫,面向內地高校的穆斯林研究生、研究穆斯林社會和伊斯蘭文化的學子提供資助,幫助他們不要因為經濟壓力而耽誤了學業。時至今日,他們已經在甘肅、寧夏、青海、陝西、北京、雲南、上海等地十所高校開展獎學金計畫,有近200名研究生接受了資助。

從創建到今天,中華回教博愛社已經走過了風風雨雨的95年。博愛社的成員基本上都出自華人穆斯林家庭,他們平日各自為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忙碌,每到週末,他們在博愛社聚會一起學習《古蘭經》,交流和學習宗教知識,還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在漫長的歷程中,為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提供了方便,為香港不同族群和社群的交往、認識和熟悉搭建了平臺,促成了內地與香港穆斯林之間更多的交流與往來。香港回歸祖國懷抱已經15個年頭,坐落在東方之珠這塊寶地上的中華回教博愛社情系祖國,不僅在教育、宗教慈善方面盡力,而且在兩地民間交流方面不斷作出新的貢獻。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TAG: 博愛社
頂:146 踩:156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01 (878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07 (760次打分)
【已經有1316人表態】
371票
感動
315票
路過
311票
高興
319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