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人生與社會 >> 正教本質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利名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正教真詮》    作者:王岱輿
熱度3805票  瀏覽392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12年11月10日 13:00

◆(明)王岱輿 著    餘振貴 鐵大鈞 譯注

 

夫名利乃粉飾儀容,善惡乃本來面目,惟聖賢則心跡相符,表裡不異。若世人溺於浮名虛利之間,言行固然遵守,未必出於本心,或為名,或為利,或為香餌,漁獵自家所欲而已。夫有善行而無善意者,猶人形而無性命,其實非人,徒人之形耳。好名者,不期高傲,而高傲自生;好利者,不期貪圖,而貪圖自熾。茲二種者。本來深遠,始於人神之祖,發于開闢之初,滋生眾過之根,能蠹萬善之果,不可不知也。

好名者譬如博奕,誰無好勝之心,由此則高傲白生,因傲與德反,故真德不入傲心。所以諸罪有限,傲罪無極。妒只奪人,怒互奪已,因傲欲奪主也。傲踐跡而上,不踐跡而下,倏然墮落,疾如雷電,其可居乎?昔爸野賚德尊者曰:“懺悔過愆,生平一次而已。懺悔功德,何止千番。”須知功德自驕,甚於過愆之罪,所以美食生病,不若以毒藥治病;以善行高傲,不若以罪過謙虛。傲與德處,其德必消,況與罪處乎;謙與罪處,其罪白滅,況與德處乎。夫未成之工,工人必不示人;未成之善,宜自愧而隱藏,尚可白伐乎。凡事自恃者露,使人稱羨,若路旁之果,行人摘取,不論生熟,摘取者多,雖有千百,競無一成。言及於此,名實兩空,誠可惜矣。

貪圖者各樂其利,利亦有二:譬如兩妻,得于此,必不得於彼。生,寄也;死,歸也。可歎世人,忘卻長住家鄉,貪愛客途幻景,不知眼前富貴,乃邪魔之戲具,總然富貴。如探蜂蜜,雖得微甘,難逃其螫。尚有終日忙忙,垂涎其味,而略不得者,枉受苦辛,直至於死,道世交亡,苦之極矣。所以世人之奔忙,聖賢視為兒戲;世人之智巧,聖賢視為愚蒙。故明眼之人,不見實理,謂之瞽目。

凡事不為主,不為道,不為生死,總世俗以為正事,在智者觀之,不啻群優之與傀儡耳。及至臨死之時,阻礙尤多,若己身之疾苦,妻子之戀愛,富貴之拋撇,虧枉之寒心,更兼邪魔攻伐甚急,攪亂心胸、、若當此際,生平之粉飾盡消,本來之面目盡露,善惡真偽,終難欺隱。蓋聖凡智愚之別,在於樂然、無奈之分。樂然者,如探海尋珠,得者喜登彼岸;無奈者,若逃僕被擒,怕見家主,是時恐懼悲哀,何異牲畜被牽屠手。世之勤於俗事,怠於德業者,其故有四:一則無真主可事;二則無正道可行;三則無歸宿可投;四則無考算可畏。飄飄然,不知其所之矣。


[譯文]

名譽和財富乃粉飾人們表面儀容的,善良與邪惡才是人們的本來面目,只有品德高尚才學出眾的聖人賢人才能心念與行為相一致。外表和內心沒有不同。如果世上的人們沉溺于漂浮的名聲和空虛的財利之中,說話辦事雖然遵守規矩,但未必出於自己的真實心意,或者是出為名,或者是謀財利,或者是作為餌料

釣取捕獵自己想獲得的東西。做了好事但沒有善良心意的人,就好像具有人的形體而沒有注入品性與生命,其實不是真正的人,只是具有人的形狀而已。看重名譽的人,自己不希望態度驕傲,但驕傲的情緒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追求財利的人,自己不打算貪得無厭,但是貪婪的願望難以克制。名譽和財利這兩種欲念,其產生的根源相當久遠,開始於人類和鬼神的祖先時代,發生在天地剛剛開闢的年月,由此滋生出所有過失和差錯的根苗,可以侵蝕一切善良的果實,不可以不弄明白。

追求名利好比賭博和下棋,哪個人沒有取勝的願望呢,從這裡就自然地產生驕傲的心理,因為驕傲與道德是對立的,所以真正的道德絕不會存在于傲慢的心理之中。所以各種罪過都有一定限度,而驕傲的罪過就沒有極限了。妒忌只想剝奪別人,憤怒也只是損傷自己,而驕傲卻會導致否認真主。驕傲的人促使自己不斷往上攀登,不會順勢而下,一旦從高處墜下來,其下跌速度快如閃電,後果可想而知,人類能讓驕傲存在嗎?從前尊敬的爸野賚德說過:“對錯誤表示悔過,人的一生中有一次就足夠了。而為功業和德行方面的事而懺悔的,一生中何止千次。”必須知道因為有了功業和德行而產生驕傲,比犯過失的罪名還要嚴重,由此看來貪吃美味佳餚而生病,不如用苦毒的藥物治病;因為做過好事而驕傲自滿,不如因為犯了過錯而謙虛謹慎。驕傲同德行共處,那德行就會消融,何況與罪過共處呢;謙虛與罪過共處,那罪過就會消除,何況與德行共處呢,對沒有完成的工藝品,工匠肯定不會向人展示;對於沒有實現的好事,應當自感羞愧而隱藏起來,還可以自我修整。凡是做了點事就自鳴得意地向人顯露,取得人們的稱讚和羡慕,就好比路邊果樹上的果子,過路人摘取時往往不管熟了沒有,由於摘取果子的人多,雖然果子數量很多,但最終競沒有一個能等到成熟。說到這個例子,名譽和實際兩頭都落空了,實在可惜得很。

貪得無厭的人各自喜歡他們的利益,但利益也有兩重意義,比如一個男人娶了兩房妻子,得到這個妻子歡心,就必定得不到那個妻子的歡心。生存,是暫時寄住客棧;死亡,是歸回原來的處所。可嘆惜的是世上的人們,忘掉了自己的今後永久居住的故鄉,迷戀于人生旅途上的虛幻情景,不明白擺在眼前富裕高貴的生活,是妖魔邪道的遊戲工具,全身心享受富貴,如同采尋蜂蜜,雖然嘗到了少許甜頭,但難逃被螫的結果。還有那些成天忙忙碌碌的人,渴望嘗得一點甜味,卻一點也得不到,白白地經受勞累,一直忙到死亡,正道沒有獲得但自己留在人世上的一切全都歸於滅亡,這種痛苦真是到了極點。所以世上人們的奔走忙碌,在品德出眾的聖賢眼裡像是一種兒戲;世上的人們玩弄的小聰明,在聖賢們的眼裡也仿佛愚蠢蒙昧的舉動。所以,眼睛明亮的人若看不到真正的道理,就等於盲人。

凡是做事不是為了崇奉真主,不是為了宏揚伊斯蘭教正道,不是為了生存和死亡的兩世吉慶,在世俗的眼光裡認為都是該辦的事,在有識之士看來,無異於一群演戲的人與木偶在表演。這種人到了臨終的時刻,會產生種種割捨不掉的痛苦,比如身體的病痛,對妻子兒女的留戀,對拋棄富貴生活的驚慌失措,平生虧欠別人從而害怕報應的畏懼,更加上邪鬼惡魔趁機襲擊,攪亂人的心念和思維,真要到了這種時光,一生中表面的打扮裝飾盡行消除,自己的原形徹底暴露,是好是壞是真是假,最終都難以隱瞞了。品學出眾的聖人和普通人、聰明人和愚笨者,其歸真覆命之時的區別,在於一個心情歡快自在,一個心情無可奈何。心情歡快自在的人,如同下海探尋寶珠,得到以後喜悅地登上對岸;心情無可奈何的人,如同逃跑的奴僕被抓獲,害怕見到家裡的主人,這時候又恐懼又悲傷,與牲畜被牽到屠夫那裡宰殺沒什麼兩樣。世界上對凡俗事務忙碌勤快,對建立德行懶惰懈怠的人,主要受四個因素擺佈:一是不信仰真主;二是沒有皈依伊斯蘭教正道;三是沒有看到後世有永久投靠的歸宿;四是不懂得畏懼人死後要被考察計量生平善惡,因此不知利害,飄飄然忘乎所以了。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TAG: 名利
頂:169 踩:186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16 (834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35 (746次打分)
【已經有1870人表態】
523票
感動
449票
路過
415票
高興
483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