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信仰與功修 >> 朝覲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朝覲﹕穆斯林功修之一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伊斯蘭之光    作者:伊斯蘭之光
熱度3150票  瀏覽232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08年7月13日 13:10

  身為穆斯林﹐必以認主獨一為正信﹐兩世吉慶為生活目標﹐遵循五大功修之道。

  朝覲是穆斯林五功之一﹐信士須具備多方面條件才能執行﹐如精神﹑體力﹑經濟和時間﹐缺一不可。 《古蘭經》說﹕“凡能旅行到天房的﹐人人都有為真主而朝覲的義務。”(3﹕97) 如果具備這些條件﹐旅行到天房﹐完成朝覲功修就成為當然的義務。

  精神上的準備是虔誠敬意﹐有堅定的意念﹐即“舉意”﹐因為這是一次艱苦的旅行﹐路途中可能遇到千辛萬苦各種考驗。 即便現代交通方便﹐旅行時間縮短﹐在邁出家門第一步時﹐精神開始集中﹐只為真主而朝覲的意念片刻不能放松﹐一言一行﹐嚴格要求自己。

  全世界的穆斯林都必須在固定的時日集中到麥加聖城﹐參加集體朝覲禮儀﹐同時結束一切功課程序而返回故里。 因此﹐居住地遙遠的穆斯林﹐必須算定日期﹐提前做好準備和動身﹐保證及時趕到﹐參加世界大聚會。 《古蘭經》說﹕“在這幾個月內決計朝覲的人﹐在朝覲中戒除淫詞﹑惡言和爭辯。 凡你所行的善功﹐真主都是知道的。”(2﹕197)

  歷代的伊斯蘭學者們對朝覲的禮儀特別重視﹐把許多關鍵的禮儀細緻描述和刻劃﹐要求參加朝覲者做到這些細節﹐一絲不苟﹐以表誠意。 這樣要求確實很有必要﹐可以防止朝覲功修經過歷史演變﹐以及各國穆斯林根據自己的習俗對朝覲添枝加葉﹐使原始的朝覲禮儀面貌全非﹐但是也不能過份拘束於禮節﹐似乎哪個動作不完美將不被真主所接受﹐這也有偏離伊斯蘭的本義﹐因為伊斯蘭的所有功修均以誠信和內心敬畏為貴。 “凡你所行善功﹐真主都是知道的”意思著重在內心敬畏和真心行善﹐假若禮儀週到而心不到﹐功修則不成﹐可以以禮拜為例﹐如《古蘭經》說﹕“傷哉﹗ 禮拜的人們﹐他們是忽視拜功的﹐他們是沽名釣譽的﹐他們是不肯借人什物的。”(107﹕4-7) 依此類推﹐假若本著“沽名釣譽”去朝覲﹐也應屬於忽視功德的行為﹐何其傷哉﹗

  朝覲意念之重要﹑之必須﹐從每個朝覲者必須一路呼喊的“應召詞”可見﹐踏入漢志地區之後﹐朝著真主天房方向邁出步伐時﹐就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此項功修之目的和意義。 “主啊﹗ 我應召來了﹗ 我應召來了﹗ 唯你獨一無二﹐贊頌全歸於你﹐唯你有恩惠﹑有權威﹐唯你獨一無二。” 在朝覲的路途上﹐尤其接近麥加的大道上﹐一千四百年來﹐旅行者開始練習應召詞﹐含著熱淚呼喊的心聲仿彿凝固在空中﹐經過那裡的人越來越多﹐呼聲一成不變﹕“萊比亞克'安拉混邁'萊比亞克﹗”

  從先知穆聖時代開始﹐進入漢志區域的朝覲者﹐一律身著兩塊無縫的布片﹐稱之為“戒衣”或“朝覲服”(伊赫拉姆)﹐免去了一切標誌身份和財富的服飾。 在平常禮拜的儀式中﹐人人在同一條線上站立﹐面對真主禮拜﹐一律平等﹐任何清真寺的禮拜殿中都不設立特殊身份人禮拜的位置﹐但人們允許穿戴平常喜歡的服飾。 而在朝覲的禮儀中﹐從入境處受戒時起﹐男子必須用兩片普通布料的伊赫拉姆裹身﹐女子在內衣之外也必須長衣裹身戴長頭巾﹐恰如經過清洗和處理過的屍體入土淹埋時的狀態﹐人人真正平等﹐沒有任何地位和級別的標誌。 朝覲中的“阿拉法特山”站立儀式﹐萬眾一色﹐向著克爾白祈禱﹐一如復活日接受真主公正審判時刻的演習。

  朝覲的傳統儀式總共有八大項目﹐每一個地點和禮儀都是古代諸位先知聖行的回顧和重演﹐提示每個朝覲者﹐朝覲的過程是一次聖行的訓練﹐要象真主的歷代使者那樣對真主忠貞和敬畏﹐如易卜拉欣﹑哈哲爾﹑伊斯瑪儀和穆罕默德。 第一次進入大禁寺之後﹐舉行克爾白繞行禮﹐稱為“塔瓦夫”﹐表示只崇拜獨一無二的真主。

  然後﹐奔走“賽爾伊”﹐在天房之東的賽法與麥爾臥兩個小山頭之間疾行七次﹐奔走中口中不斷贊頌真主﹐回顧聖妻哈哲爾帶著小兒伊斯瑪儀尋找真主恩惠水源的歷史奇跡。 真主恩賜他們甘美的泉水﹐就是現在禁寺圍牆之內的滲滲泉水﹐朝覲者們今日來到那裡﹐以清涼純淨的滲滲泉水摸面和飲用﹐讚嘆真主的恩慈。

  飲用滲滲泉水時﹐朝覲者聯想到宰牲節的來歷。 當先知易卜拉欣和他的兒子伊斯瑪儀得到真主在夢中給他們的啟示﹐用他的兒子向真主奉獻作犧牲﹐父子二人不加思索﹐絕對服從真主的命令﹐接受考驗。 結果真主派遣一位天使用一頭羊代替他的兒子做犧牲﹐父子共同感贊真主的恩典﹐祈禱真主永久保護他們的後代成為忠誠於真主的穆斯林。 這個歷史事件真實地發生在那裡﹐每個朝覲的人都將觸景生情思考對真主忠誠和敬畏的偉大人性。

  完成了在麥加城內的第一階段禮儀之後﹐全體朝覲者便離開麥加向東行走六公理來到米那﹐翌日再繼續前進﹐走向阿拉法特山谷﹐到了那裡﹐朝覲達到了高潮﹐數百萬人﹐浩浩蕩蕩﹐絕大多數人步行﹐也有人中途搭車﹐身穿一樣的戒服﹐進入漫山遍野的白色帳篷﹐應召詞的呼喚聲在山谷中迴蕩。 休息之後﹐都來到山坡上站立“伍古夫”﹐誦讀《古蘭經》﹐為自己和親人祈禱﹐親身體會死後復活的日子﹐將這樣向真主乞求饒恕。 看看週圍的人﹐絕然不見一點盛氣和傲慢﹐也沒有人顯示自己的財富和地位﹐都是真主謙卑的奴仆和罪人﹐只乞求真主的寬恕和仁慈。 每個人都知道﹐先知穆聖最後一次朝覲﹐就在那阿拉法特山坡上向十萬哈吉發表永世難忘的《辭朝演說》﹐被歷史學家稱為人類第一部完整的人權宣言。

  當天傍晚時分﹐動身往回走﹐數不盡的人群在黑夜中默默行走﹐直到達穆茲代里法山下﹐已是深夜﹐在那裡禮拜和休息。 路上從地上揀起49顆小石子﹐準備在回到米那山谷的途中﹐向三座象征惡魔的石柱“射石”﹐制服魔鬼。 這個象征性的儀式﹐提醒所有朝覲者不要忘記﹐惡魔時刻到在我們心中和身邊﹐穆斯林的正信是在同內心和外部惡魔鬥爭中磨煉出來的﹐通向真主的天國樂園。 如果沒有現實的聯想和對自己行為的檢討和鼓勵﹐那麼﹐這個儀式僅存一些愚蠢的迷信﹐品嘗不到朝覲的神聖意義。

  朝覲是真主對他忠僕的定制﹐五大重要功修之一﹐因為條件的限制﹐並非每一個穆斯林都必須執行﹐但世界上凡是有穆斯林的地方都會具備足夠條件的信士﹐那些人下決心執行真主的命令。 因此﹐每年的朝覲者來自世界各地﹐代表了所有地方的穆斯林社會﹐朝覲者看到世界的各地的穆斯林弟兄和姊妹們﹐顯示了穆斯林的團結和力量。 在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種信仰﹑一種文明或一種人群有如此規模宏大的國際大聚會。 真主只恩賜穆斯林這樣的制度和機會。 在朝覲集合的日子﹐各民族的穆斯林互相見面和相識﹐一種互動的精神衝擊力量使每個人深深感受到﹐伊斯蘭是全人類的真理和信仰。

  朝覲的教育意義集中在認主獨一的理念中﹐因為在伊斯蘭曆(先知穆聖遷移之後)第九年朝覲期間﹐真主的使者領受到以下這段重要的啟示﹕“從真主及其使者在大朝之日傳示眾人的通告﹕真主及其使者對於以物配主者是無干的。 如果你們悔過﹐那對於你們是更好的﹐如果你們背離﹐那麼﹐須知你們不能逃避真主的譴責。”(古蘭經﹐9﹕3) 根據歷史記載﹐那年從麥地那到麥加朝覲的隊伍是由阿布'伯克爾率領﹐他們已經出發並且進入麥加聖地﹐當先知穆聖獲得這段啟示後﹐立即派遣他的弟子阿里追趕到麥加﹐向全體哈吉宣讀真主的最新啟示﹐警告眾人絕對不可以物配主﹐並且囑咐他們在朝覲中應當多做懺悔。

  朝覲的切實意義永遠都說不完﹐世世代代的哈吉都有許多深刻的體會和領悟。 每個決心完成朝覲功修的穆斯林都必須付出巨大的毅力和代價﹐親自到那裡體驗一次心靈的考驗和淨化。 他們每年都從麥加朝覲旅行和禮儀中帶回巨大的精神收穫與家鄉千萬人共享﹐鞏固了全世界穆斯林的團結﹐加深認主獨一的信仰﹐面對生活現實加強了穆斯林為主道和正義的戰鬥精神。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TAG: 朝覲
頂:144 踩:158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27 (751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34 (729次打分)
【已經有1368人表態】
363票
感動
336票
路過
343票
高興
326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