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伊斯蘭歷史 >> 伊斯蘭在中國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哈薩克族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伊斯蘭之光    作者:伊斯蘭之光
熱度3750票  瀏覽430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08年7月13日 20:11

  

  哈薩克族,有人口1111718 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 治區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 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裏坤哈薩 克自治縣,其餘分佈在甘肅、 青海等部分地區。

  

  哈薩克族的主要聚居地位 于新疆北部。四周由天山、阿 爾泰山和塔爾巴哈臺山等山脈 環繞,中間是準噶爾盆地和伊 犁盆地。伊黎河、特克斯河、 額爾齊斯河、額敏河和烏倫古 河等縱橫交錯,高原湖泊點綴 其間。冬季寒冷,夏季涼爽, 溫差分明。盆地周圍的群山,是良好的夏牧場,河流兩 岸和山谷丘陵,是適宜的冬牧場。絕大多數哈薩克人世 代在這裏從事遊牧,少數人也兼事農耕。過去,人們很 少經商。但如今,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市場的發展,不少 人已開始步入活躍的經濟領域。   

  哈薩克族的歷史,可追溯到西漢的“烏孫”。“哈 薩克”這一族稱最早見於1 5 世紀中葉,是從金帳汗國 分裂出來的操突厥語的一些遊牧部落。“哈薩克”這一 族稱一直沿用至今。據民間傳說,意2“戰士”,或“ 白色天鵝”。

    

  哈薩克族信仰伊斯蘭教,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其 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曾使用過“突厥文”、“ 回鶻文”等文字。現行以阿拉伯字母2基礎的哈薩克文 。  

 

  在哈薩克族聚居地伊犁,是名貴伊犁馬的故鄉,也 是新疆細羊毛、阿爾泰大尾羊的主要#地。用馬肉灌的 臘腸,馬奶釀制的馬奶酒,是哈薩克族特有的肉製品和 飲料。叼羊、賽馬、姑娘追,是哈薩克族傳統的馬上體 育活動。   

  哈薩克族民間流傳許多古老的詩歌、故事、格言、 諺語等。“阿肯”就是民間文化的傳播者和演唱者。哈 薩克族舞蹈輕盈歡快,民族樂器“冬不拉”可彈奏出多 種優美曲調。  

誠摯好客重禮儀  

 

  哈薩克族是個熱情、好客、重禮儀的民族。人們相 見,總要互致“全家平安”,“牲畜平安”等問候。這 與他們從事遊牧的經濟生活密切相關。以季節與草場情 況不斷轉場遷徙的哈薩克牧民,對前來拜訪和投宿的客 人,不論相識與否,都會熱情款待。牧民認2,如果在 太陽落山時放走客人,是一件恥辱的事,會被親朋鄰里 認2待客不周而恥笑。主人待客,有自己的一套方式。 通常客人來臨,都要宰殺羔羊。至尊的客人,還要在現 場宰殺一匹馬駒。宰羊前,主人要牽羊到客人面前征得 滿意。進餐時,先將羊頭獻給客人。客人接過羊頭,要 用小刀先割一塊面頰肉獻給主人家年齡最大的長者,再 割一塊羊耳朵給年齡最小的孩子或主婦。然後,自己隨 便割一塊肉吃,再將羊頭獻給主人。這時,主客圍座一 起,一邊食用盤中的大塊肉,一邊細飲主人特製的馬奶 酒。馬奶酒是一種營養豐富的獨特酒類。味道清香醇厚 ,既能解渴,也能充饑,還能醫治輕微的腸胃病和其他 慢性病。維生素含量比牛奶多好幾倍,是草原牧民防寒 助食的極好飲料。夜晚,廣袤的草原特別靜寂,幢幢氈 房一片溫馨,客人被安置在氈房正面的上方住宿。純樸 、敦厚、誠摯的主人,還會給你講述草原近年的新氣象 和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

  “阿肯”彈唱

  

  哈薩克族有著極其豐富的民間文學,其中口頭文學 尤其發達、普及。其形式有神話、故事、詩歌、民歌、 諺語、格言等。F多的作品既不是出自某個時期,也不 是完成于某位作家這手,而是在人們一代又一代相繼傳 頌過程中不斷加工而逐步形成的。在這種情況下,一批 專門收集、加工、承傳演唱這些作品的民間藝人也就應 運而生,他們就是哈薩克草原上廣受人們尊敬和喜愛的 “阿肯”。  

 

  “阿肯”的活動,主要是將民間的文學創作收集起 來,加工提煉,使之完整化,到民間演唱,表演形式往 往是懷抱一隻“東不拉”琴,在人群的擁簇中邊彈邊唱 ,因而,“阿肯”也是哈薩克族民間歌手和東不拉琴手 的通稱。

  

  2了宏揚哈薩克族這一傳統的優秀文學藝術,豐富 人民的文化生活,如今的哈薩克草原上,每年夏秋的黃 金季節,都要舉行各種規模的“阿肯彈唱會”。屆時, 方圓數百里內的牧民,都會騎馬、架車,趕來助興。由 各部落推選出的阿肯們,紛紛登臺亮相,競技表演。一 段段動情感人的故事,一首首優美動聽的詩歌,一曲曲 響亮悅耳的東不拉琴聲,使聽F時而屏息靜聆,時而歡 聲雷動。這種演唱會同時伴有賽馬、摔跤和其他娛樂活 動以及物資交流,時間有的要連續數天。使往日靜謐的 草原,沈浸在一片歡樂之中。

  調馴獵鷹  

      

  草原上的哈薩克人,既是畜牧業的行家,也是捕獵 能手。他們傳統的捕獵武器,除獵狗外,主要是獵鷹。 每當冬季出獵,剽悍的哈薩克獵手,身跨天山駿馬,手 托兇猛的獵鷹,在獵犬的前呼後擁下,放馬賓士于山林 草原上,每次行獵,必會有所收穫。而所得之物,不論 是黃羊、狐狸,還是野雞、野兔,都要歸功於靈巧勇猛 的獵鷹。  

 

  鷹,是一種猛禽,讓它聽從獵手的指揮,必須有一 套馴服的辦法。

  

  牧民們用網、套等工具將山鷹捕獲後,首先要做一 皮面罩蒙住鷹頭,使它看不見東西,然後把它放在一根 橫吊在空中的木棍上,來回扯動這根吊著的木棍,使鷹 無法穩定地站立。就這樣連續數晝夜,鷹被弄得神魂顛 倒,精疲力竭而摔倒在地。這時,要往鷹頭上澆涼水, 使其蘇醒,然後給它飲點鹽水或茶水,但不喂食物。約 半月之後,鷹逐漸得以馴化,再開始喂食。喂食也有一 套方法,馴鷹人把肉放在手臂的皮套上,讓鷹前來啄食 ,饑餓許久的獵鷹,見了肉便不顧一切地撲過來,馴鷹 人則一次次把距離拉遠,而且每次都不給吃飽。這樣反 複進行,直到鷹能飛起來,啄到馴鷹人手臂上的肉2止 。至此,室內調馴結束,再到室外。室外調馴,要先把 鷹尾的1 6 根羽毛用線縫起來,讓它無法高飛,只能在 小範圍內活動。用拴在草地上的活兔或捆著肉的狐狸皮 作獵物,讓它由空中俯衝叼食。這樣馴練一段時間,再 拆去尾部的線,但要在腿上拴一根長繩,像放風箏似地 讓它去捕獲獵物,待熟練後,可將手中的繩子鬆開,但 不能取掉。因2它一旦要飛跑,繩子還吊在空中,獵手 騎馬容易追到。正式放鷹捕獵時,鷹食適中,才能發揮 它的最佳捕獵功能。

  F騎紛爭來“叼羊”  

   

  叼羊,是草原上的哈薩克牧民經常舉行的一種群F 性傳統娛樂活動。它在激烈的競技中,充滿著驚險與歡 樂,場面壯觀且極富民族特色。開始時,主持人首先祈 禱,參加者向主持人祝福。接著,主持人獻上一隻兩歲 左右的割去頭蹄,紮緊食道的山羊,放在草地上。宣佈 比賽開始,參加者縱馬蜂湧而上,馬快者搶先一步把羊 俯身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頂:163 踩:181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17 (944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02 (840次打分)
【已經有1622人表態】
439票
感動
382票
路過
394票
高興
407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